法制晨报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访谈 > 正文

记安徽农业大学教授、江淮分水岭综合试验站站长张子军

   来源:光明网   日期:2021-01-31 05:03:34
导读:让江淮分水岭风吹草低见牛羊——记安徽农业大学教授、江淮分水岭综合试验站站长张子军 光明日报记者 常河 马荣瑞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一首描写北国草原的古代民歌。5年来,它却成

让江淮分水岭“风吹草低见牛羊”——记安徽农业大学教授、江淮分水岭综合试验站站长张子军


      光明日报记者 常河 马荣瑞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一首描写北国草原的古代民歌。5年来,它却成了安徽农业大学绵山羊遗传育种与繁殖研究专家、江淮分水岭综合试验站站长张子军追寻的梦想。


      历史上,江淮分水岭地区,缺水易旱,土壤贫瘠,气候灾害频繁。但在张子军眼里,这里却蕴藏着巨大的农业发展潜力:“无论是气候特点还是地形地貌,这里都十分适宜发展农区草牧业,完全能够建成跟欧洲、新西兰一样的美丽牧场。”


      5年来,为了实现心中梦想,张子军主动担任安农大江淮分水岭综合试验站站长,把服务乡村振兴作为使命和责任,为一方百姓奔小康带去希望。


    “不能在黑板上养羊、电脑上种草”


    “张子军要去江淮分水岭综合试验站当站长!”5年前,这个消息一传出,着实让不少同事吃惊。


      1971年出生于甘肃武威的张子军,是从事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研究的农业专家。2008年,作为引进人才,张子军来到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工作。


      2015年,安徽农业大学与定远县人民政府正式签约,合作共建江淮分水岭综合试验站。作为新型农业推广服务平台,试验站旨在将安农大的人才优势以及科研成果进行有效转化,服务于定远乃至江淮分水岭地区的农业产业发展。


      问题是,谁去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作为一名高校教授,科研是立身之本,况且试验站处于初创时期,大量的协调工作影响科研,甚至吃力不讨好。但张子军有自己的想法:农业科技工作者就要走出实验室,来到一线,才能直面农业生产实际。真正有益于农业的科研成果,并不是光蹲在实验室就能得来的。


     “我读博士时就自己养羊搞实践,现在当了教授,总不能在黑板上养羊、电脑上种草吧。”张子军笑着说。
 

      定远县原科技局局长柏传永曾负责对接张子军做好试验站各项工作。原本以为张子军只是来“挂个名、镀个金,一个大教授哪会把农村当回事”。但柏传永很快发现,张子军把全部精力都放在试验站,放在农民身上。“张站长是教授,但看着像咱定远农民。”柏传永说。


     “黝黑的脸庞,和善的语气,没有架子,干事实在”,当地企业家陈守美回忆第一次见张子军时,看到他和几个学生没有住处,就将自己企业一栋小楼作为张子军团队的临时住所,两人也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我就是来干实事的,要搭好学校和当地的桥梁,帮助县里农业产业发展,帮助老百姓脱贫致富。”张子军表示。


     “带着企业看,领着企业干”


     1月21日,记者在江淮分水岭综合试验站见到了一组农区草牧业标准生产单元:围栏里,大尾寒羊、细毛羊、欧拉羊、藏系羊正在草料自动传动槽里悠闲地咀嚼着甜高粱青贮饲料。
 

      仅3万只,出栏5万只。张子军带领团队,连续跑了当地多家养殖企业、大户,终于摸清了症结:品种退化严重,良种化程度低;养殖不规范,设施落后;饲草资源不够,利用率不高;防控意识差,疫病风险突出……


      随后,张子军团队开始在当地推广农区草牧业标准化生产体系:一个 标准生产单元占地30亩,包括10栋移动式羊舍、2栋草料棚、2栋废弃物处理棚,就能饲养2000多只肉羊;根据气候以及草场长势,所有设施可拆装,3辆重装卡车就能全部拉走。“在这套标准化生产单元里,占地、用工、投入、产出都是确定且能复制的,一人能管千头羊。”张子军告诉记者。


      然而就在2016年,张子军第一次组织召开农区草牧业标准化生产体系推广会时,当地的农企却“并不买账”,定远县参会的20多家农企代表不是摇头,就是直接打起了退堂鼓。


     “江淮地区还能大规模养羊?”


     “这套标准化生产体系到底行不行?”


      面对质疑,张子军说:“我的办法是,带着企业看,领着企业干!”


      于是,张子军带领农企代表前往亳州涡阳、阜阳颍上等已采用标准化生产体系的大型肉羊饲养企业参观调研,看到实效的企业经营者彻底打消了顾虑,纷纷向江淮分水岭综合试验站申请技术支持。


      定远皇竹牧业科技有限公司按照张子军团队提供的技术路线,流转了500多亩土地,引进2000只种羊,每年能够出栏8000多只,纯利润达到100多万元。随着先进生产模式不断推广扩大,定远当地农区草牧业经济效益明显提升,肉羊产羔率由原来的100%增加到210%,羔羊成活率从50%增加到95%。
 

     “养羊就找张子军”成了当地养殖户的口头禅。从推广肉羊养殖技术到研发推广移动式新型羊舍,从开发肉羊自动化饲喂系统到羊粪还田修复土壤生态试验、肉羊冷冻精液优质产品开发……张子军用科技支撑定远肉羊全产业链发展。


      近两年,张子军带领团队先后在安徽、贵州、河南等地建立草牧业示范基地,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并进行产业化推广应用,累计种植多年生混播草地等各类型人工草地面积10000亩以上,建造新型移动羊舍50多栋,纯效益增加2000多万元。


     “先打造个示范点给农民们看”


      长期的脱贫帮扶经验让张子军意识到,单纯教养殖户科学养殖,解决不了农民脱贫、乡村振兴的根本问题,必须从构建产业体系着手,以产业发展带动农民整体致富。


      为了给当地产业发展“把好脉”,张子军带着团队成员走遍了定远县的22个乡镇,对当地畜牧业、种植业等做了调研梳理,陆续为定远县农业量身定做出包括肉羊养殖、水稻、蔬菜、杂粮、水产养殖等在内的产业发展规划,成立了九个产业联盟,提供技术指导。
 

      曾经,水稻是定远当地的主导产业,但由于品种单一,管理跟不上,产值逐年下降。张子军就将安农大水稻专家石英尧、水产养殖专家鲍传和请了过来,通过试验,向农民推广稻虾共作模式。


    “搞农技推广,首先得打造个示范点给农民们看。”张子军盘算着。


      由于不懂技术,返乡农民王玉浪流转土地搞水稻种植,连年亏损。正在一筹莫展的时候,张子军带着团队找到了他。尝到稻虾共养甜头后的王玉浪把稻虾共养面积从200亩扩大到1200亩。在专家指导下,还发起成立了定远县稻虾绿色种养协会。


      如今,定远全县设立了4个万亩集中连片稻虾共作示范基地、多个5000亩集中连片稻虾共作基地,大力推广全产业链稻虾共作模式。目前,定远小龙虾养殖面积达22万亩、年产量3.3万吨,稻虾米年产量11万吨,年综合效益突破18亿元,全产业链从业人数突破5万人。


      一项又一项的科技成果从实验室移植到田间地头,直接转化为农民的经济效益。如今,定远县已形成草、菌、虾、猪、鹅五大特色产业,在带动农民增收、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5年多来,张子军和江淮分水岭综合试验站共为当地引进农业新品种376个,应用农业新技术92项,示范推广面积10万余亩,服务农业企业100多家。


      2020年底,结束了一个聘期的张子军原本打算卸下试验站的重担返回学校。当地政府的热情挽留,学校的信任支持,让他下定决心,再干五年。


     “我一直憧憬着江淮分水岭地区能出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张子军说。


      未来,张子军计划通过实施“退耕还草”“退耕还坡”,探索开展羊产业、瓜果、蔬菜等多产业循环经济。“这样不仅能有效解决当地水土流失的困境,还能改善生态环境、带动区域发展、提升经济效益。”对于脚下这片土地,张子军信心十足。


    《光明日报》( 2021年01月31日 01版)

(责任编辑:)

cm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招聘启事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投稿通道 | 专家团队 | 工作人员查询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法制晨报网,北京讯闻
客服电话:010-69960698 邮箱:2838403369@qq.com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京ICP备20000290号|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247号
全国公安网络备案:11010802030821  电子邮箱:2838403369@qq.com
信息支持:城市管理法治研究中心 技术支持:讯闻文化传媒.法制晨报网
免责声明:转载本网原创内容请注明出处。本网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 请联系本网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