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晨报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新闻 > 正文

“歌乡”情歌

      日期:2022-09-15 16:31:23点击:
导读:庐陵府志载:永新善歌。而永新真正出了名的,被一致称誉为歌乡的,便在永新上南乡的龙源口镇。歌乡者,是那里的父老乡亲从古至今都爱歌、善歌,且久唱不衰。当你听到从七溪岭望月亭上唱过来的《十送红军》;从龙

庐陵府志载:“永新善歌”。

而永新真正出了名的,被一致称誉为“歌乡”的,便在永新上南乡的龙源口镇。

“歌乡”者,是那里的父老乡亲从古至今都爱歌、善歌,且久唱不衰。当你听到从七溪岭“望月亭”上唱过来的《十送红军》;从龙源口桥头唱过来的“提灯歌”——《打败江西两只羊(杨)》;从龙源河畔的南塘、泮中、黄琪村唱过来的,被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兼湘赣省委书记任弼时高度赞誉的《红军斗笠歌》时,你一定会认定其“歌乡”是当之无愧的。

今年,我又一次回到了龙源口镇。因为是家乡人,一进村乡亲们便拉住我,希望为致富了的龙源口乡亲们写一首yyds(无伴奏音乐),来表现他们内心的主旋律情歌。

写情歌?我有些懵了……

乡亲说:《十送红军》就是一首情歌

1934年秋月,红军要出井冈山西征了,在龙源口村里有个叫黑姑的年轻妹子,她深爱着一个叫三保的红军战士。三保为表对黑姑爱情的坚贞不渝,在红军下山的前一天,他答应以黑姑丈夫的身份生祭黑姑80岁的老奶奶。(生祭是当地一种特定的风俗,子女出远门或上战场,怕不能为父母尽孝,便在临行前生祭长辈,以示忠孝。)三保生祭了黑姑奶奶,这就等于公开承认了他俩的婚姻关系。于是,在送红军的山道上,出现了三保背着黑姑奶奶上望月亭送别他的动人情景。

最终,红军战士三保放下奶奶,朝她们磕了几个响头后随部队下山了。奶奶和黑姑噙着泪花望着远去的红军,动情地唱起了《十送红军》:

十送红军望月亭

望月亭上搭高台,

………………

红军啊

这台就叫望红台。

老表问我,这算不算是首深沉、真挚的情歌。

我毫不犹豫地点了点头:当然是,当然是。

但,事隔88周年后的今天,龙源口这个“歌乡”还会出现这样动人的情歌吗?

乡亲告诉我说会。不信你去村里走走……

那天,我当真去了村里。人刚进村,我就发现一对年近八十的老夫妻,在拉着一个干部模样的人,请人帮他俩与这干部照张合影。一打听,便知道这老人叫史福生,这干部便是村第一书记吴叔帆。吴书记进村后对他俩特别关爱,两老人也把他当儿子看。他俩怕吴书记突然调回县城离开村子,特意要跟吴书记照了一张像,说是要永远记住这个“公家”的儿子。谁料,这里照还没拍,突然从村里跑出来一群男女老少,都说要给吴书记照张像留念。今后即使吴书记调走了,大家也留了个念想。

我想;这吴书记肯定有故事。

在龙源口村的几天几夜里,我从乡亲的身上了解到吴书记在该村的工作情况和他对乡亲的工作态度。龙源口村有贫困74户,311人,贫困率达15%。吴书记进村摸底排查后,他发动自己的一切力量,在思想上、经济上、技术上给予了倾力帮扶。于是,特困户朱成贤经吴书记的多方努力,为他争来了5万元货款,买回了十头耕牛。如今是年收近20万,成了养牛大户……

有一天,吴书记突然感到腹部不适,去检查,说只是小斑点,他不当一回事。直到去年6月,他觉得腹部有明显的疼痛感,检查结论为:原位细胞癌。必须手术。乡亲一听都慌了。在吴书记回县城手术这一天,全村人都赶到了村口,提鸡蛋的,提土特产的,大人小孩都来了,他们全挤在吴书记的面前,拉着手,千叮咛,万嘱咐……

不知谁起头唱起了《十送红军》

这情,这景,谁能说,这不正是新时代的一首“干群鱼水情”的情歌呢?……

乡亲说:《斗笠歌》也是一首情歌

乡亲们首先给我讲了一个有关永新建县前的故事。那是东汉建安3年,孙权令周瑜来到永新讨伐山越(山寇),人马刚一到达永新就碰上了疯狂从天而降的暴雨。周瑜为不侵扰百姓,令整个部队上万人马进山扎营,借树避雨。当地一尹姓族公见状十分感动,立即鸣鼓号令全村乡民搬门板、捆茅草,为周瑜人马搭茅屋,树帐蓬。周瑜将此事禀告吴王孙权,孙权感动至极,逐下令在此建县,以《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为意,取名永新。

乡亲跟我讲这故事,意在告诉我永新人自古就有爱兵的传统,用现代时髦的话说拥军精神。

为此,我便立即将永新建县与《斗笠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1927年9月,毛委员率秋收起义部队经三湾改编后,红军队伍和根据地日渐扩大。但由于蒋介石严酷的经济封锁,红军生活十分艰难。当“歌乡”百姓看到红军战士每次出征作战都是身无遮体之物时,龙源口镇南塘与泮中、黄琪等多个村庄的乡亲在村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下,连夜赶编斗笠。没几天,上千红军的头上都戴上了一顶南乡人的斗笠。

任弼时望着“歌乡”老表送他的斗笠,无限感慨,不由赞出了几句打油诗:

小小斗笠头上戴,

遮风蔽雨防日晒,

南乡老俵情义重,

誓死打垮反动派。

谁也没想到,任弼时的这几句顺口溜,一下被“歌乡”人谱进了当地小调,一唱百年,流传至今而不衰。

最会唱,最唱得深沉感人要数曾任黄琪村党支书记的周学文了。他不但山歌打得好,而还是编制斗笠的一把好手。他常对村里人说,我们的红军斗笠是有爱军情怀的,一定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手上失传啊。于是,在他的带动下,全乡都在传承这门技艺,原先连7岁的小孩子都知道编的那种家庭作坊式操作。在该项目获得省级非遗保护名录后,又得到了发扬光大。而这种全民性的编织技艺也成了该镇脱贫攻坚的一种特色产业。现在,“歌乡”人手上的这顶斗笠,走进了博物馆,更走向了前来井冈山重走红军路的战士们、游客们,她无时无刻不在向世人在诉说当年红军的艰辛和与百姓的鱼水情深。

那年,中央台到该镇拍大型电视剧《井冈山》,就是该镇组织乡亲用一天多一点的时间,男女老少齐上阵,保证了每个红军演员头顶上的红军斗笠。

现在,周学文和他的众多传承师傅们,正用他们的娴熟的艺,灼热的情,高唱着《红军斗笠歌》,把一顶顶斗笠送到了每个上井冈山上的游客头上,送到了每个来井冈山军训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头上。

这情,这景,不又是当年送斗笠给红军的情景再现吗?

这情深啊,这谊厚啊!

难怪,乡亲说的《斗笠歌》也是一首新时代的情歌啦!

乡亲说:“提灯歌”《打败江西两只羊(杨)》更是一首情歌

1928年2月,毛委员来到龙源口秋溪乡成立了农村第一个党支部。以李松林为首任党支部书记的第一批党员5人,成了井冈山斗争时期农村革命党的核心力量。就在党支部成立不久的1928年6月,蒋介石调动了江西两个师的敌军大举进攻井冈山,当时我红军在毛委员,朱军长的英明指挥下,秋溪乡党支部广泛发动龙源口周边村子的几万群众参战。在端午节这天将敌杨池生,杨如轩两个师长打得落荒而逃 ,当地数万乡亲配合红军一举三占永新城。这是井冈山斗争时期以少胜多的一次成功的人民战争。

如今,“歌乡”人们在完成摘贫帽脱贫的日子后,他们便把巩固脱贫成果,振兴农村的目光盯在了红色旅游上。于是,这里的人们便把东起烟阁乡,西接356国道,途经老仙水库和龙源口大捷景区,全长12.88公里。该红色旅游线自2016年制订以来,由于线路规划不科学,用地指标调规难,征地资金不足,房屋拆迁推进慢,电力、电信等村线搬迁等众多困难,致使工程停滞不前,这工程成了一个“烫手的山芋”。

2021年6月新一届的领导班子换届上任了。面对这个“山芋”是丢还是拿,大家都在深思着,权衡着。新官要理旧账,在新一届班子中形成共识。

大家心中有种默契;那就是要修建好这条红色旅游路,一定要传承好龙源口大捷精神,打一场人民战争。曾记当年,白匪以十个团的兵力围剿不到两个营兵力的朱毛红军。在兵力这么悬殊的情况下,红军却彻底打败江西两只“羊”(杨)而大获全胜。这,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歌乡”老百姓手中的长矛短棍、禾抡大刀,靠的是军民团结如一人的决心和勇气,靠的是党组织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今日修红色旅游路,这种精神能丢吗?。

于是新一届班子带领镇村干部像当年秋溪乡党支部的首批五名共产党员那样,组织了一个个动员小分队,逐一深入到百姓家中,把打败江西两只“羊”(杨)的精神讲深讲透,把修建这条红色线路对振兴乡村前景讲深讲透,动员发展组织广大乡亲,大打人民战争。

新一届的领导班子的“战略战术”,很快得到了广大乡亲的理解和支持。一场大打修好红色旅游路的人民战争以极快的速度在“歌乡”打响了。不到一年功夫,这条线路开通了。如今她以“歌乡”人的笑脸在迎接这每天络绎不断的游客。

什么这困难,那困难,用人民战争不是又“打败了江西两只羊(杨)。真好,真好,快畅,快畅”么?

把战歌当情歌唱,乡亲们告诉我说;那是军民之情和今天的干群之情啊!

我该为乡亲们写首什么情歌呢?写军民情、写干群情、写――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作者: 吴谷


cm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招聘启事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投稿通道 | 专家团队 | 工作人员查询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法制晨报网,北京讯闻
客服电话:010-69960698 邮箱:1057802431@qq.com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京ICP备20000290号|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247号
全国公安网络备案:11010802030821  电子邮箱:1057802431@qq.com
信息支持:城市管理法治研究中心 技术支持:讯闻文化传媒.法制晨报网
免责声明:转载本网原创内容请注明出处。本网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 请联系本网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