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晨报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新闻 > 正文

莲城绝活 | 青山唢呐 倾诉那一抹乡土情怀

   来源:法制晨报   日期:2022-07-14 08:43:24点击:
导读:文 谷 桔田野里油菜花开得正盛,迎面走来一支娶亲队伍,其间响起阵阵沁人心脾的唢呐,时而欢快跳跃,时而婉转悠扬,幸福就这样爬上了眉梢。这是易俗河金桂南路湘潭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展厅里的一个场景

文/谷 桔

田野里油菜花开得正盛,迎面走来一支娶亲队伍,其间响起阵阵沁人心脾的唢呐,时而欢快跳跃,时而婉转悠扬,幸福就这样爬上了眉梢。这是易俗河金桂南路湘潭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展厅里的一个场景。

一幅画面,勾起一缕乡愁。请上一支唢呐队伍热热闹闹迎亲,这是过去湘潭县青山桥及周边一带殷实人家娶亲时最讲究的排场。从何时开始,艺人们手中那支“青山唢呐”,从田野走进了非遗展馆?

◆记忆◆

中午时分,莫柏槐没有休息。趁着朱典练习状态不错,他添了把火,教这个17岁小伙如何把握演奏细节,让曲子里流淌起抑扬顿挫的情绪来。

莫柏槐是石鼓人,自幼受父亲影响学吹唢呐,半生情缘都与之连在了一起。新晋大学生朱典也是石鼓人,暑假期间专程来跟莫柏槐学唢呐。

青山唢呐,一种在湘潭县原青山桥区(包括石鼓、青山桥、分水)及周边一带流行的民间音乐,婚丧喜庆、舞龙耍狮、巫傩祭祀等,有了它才算有了灵魂。据考证,其在明代已具雏形,清代普遍用于湘潭民俗活动中,地方官员在迎接朝廷旨意时,也会用唢呐演奏营造隆重排场。

民间婚丧喜庆多,艺人们索性组成鼓乐班会,赶场般地四处表演,倒也是养家糊口的好路子,这也造就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青山唢呐的全面发展。年过九旬的左克和,当年就是以唢呐表演养活了一大家子,而朱达湘师徒弟子乐班,人人都有成就,个个都是“名角”。

艺术源于生活,结合群众的审美情趣、风俗习惯等,艺人们创造出众多独具地方特色的曲牌。大伙也暗自较劲,每每同台必定比拼技艺,又创造出名曰“西工字”“闷工字”的独特演奏技法。其技巧在于气法、指法的变换,按哪几个孔、怎么个按法,皆有讲究,如此演奏出来的乐声便有了一种特殊的情绪,悲的韵味,喜的意趣,和谐共生,直抵人心。得益于此,青山唢呐声名远播,得了“青山桥国乐”的美名。

或许是石鼓、青山桥一带大山屏障的守护,青山唢呐一直没有被外来音乐影响,至今仍是最初的模样。

◆闪耀◆

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莫柏槐,正逢青山唢呐风靡的时代,艺人口传心授,孩子耳濡目染,不少当地人都会吹奏或演唱。

他们会背常人看不懂的“工尺谱”,音符并非“哆来咪发嗦啦西”,而是“上尺工凡六五一”。他们学“西工字”“闷工字”,还会嘴吹鼻吸循环换气,可以一口气吹上好几分钟,似行云流水。莫柏槐11岁就跟着乐班去表演了,后来他走出了大山,以高超的唢呐技艺叩开了湘潭县文艺工作队的门,继而成为县文旅部门负责人。

唢呐艺人卖力演出,起初也许只是想以精彩的表演俘获更多“业务”吧。没想到,墙内开花墙外香,这悠悠乐曲声打动了大山外面的听众。

“一鸣惊人”发生在1957年。艺人朱梅江、陈庆丰、左元和用“闷工字”演奏的青山唢呐独有曲牌《哭懵懂》,在全国第二届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汇演中层层晋级,最终走进了中南海怀仁堂,向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作汇报演出,被赞为“南派唢呐艺术的代表”,享誉京城。

后来,操着石鼓乡音的莫柏槐在大山外面打开了一片天地。他携唢呐参演湘潭市进京演出剧目《筒车谣》,助力其摘得“文华奖”。他创编了很多唢呐曲牌,《青山乡韵》《凤鸣青山》等多次获得省级以上大奖。他把青山唢呐带到了人民大会堂,带到了中国台湾、瑞典、俄罗斯……

时光荏苒,青山唢呐散发出越发浓郁的民间民俗艺术魅力。1996年,湘潭县被命名为全国首批“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唢呐艺术)”。2008年,青山唢呐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名录。而那个热爱唢呐,技艺超群,一手推动青山唢呐成功申遗的莫柏槐,成为这项技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薪火◆

36岁的左天路,石鼓镇铜梁村人,家族里有十余人爱好唢呐,是莫柏槐眼中最为优秀的青山唢呐年轻一辈传承人。早几天,铜梁山有人家办白喜事,左天路连续演出了4天,每天的收入达四五百元。

在唢呐的世界里,时光仿佛在石鼓、青山这里凝固了。依托婚丧喜庆业务,当年左克和一辈子以唢呐演奏为职业,后来,他的儿子左都华如此,到了孙辈左天路这里依然如此。业务也还是像当年那么繁忙,有时左天路一天要赶几个场子,有时连续个把月都不在家吃饭。

青山唢呐依然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作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莫柏槐自然是颇感欣慰。不过,他的“野心”显然不满足于此。

20多年前,他就开始领衔青山唢呐田野调查。一个个走访老艺人,一句句记录整理,又把晦涩的工尺谱翻译成普及度更高的简谱,整理了370余首珍贵曲牌,录制了800余分钟原生态视频。如今他已提前退居二线,有了更多时间研究、整理青山唢呐,这是他最觉得开心的事。

培养骨干性传承人也是他一直在做的事。他亲传技艺,坚持教授最纯粹、最传统的青山唢呐,又把更多演出机会留给年轻艺人们,左都华、莫惠馨、左天路等第四代、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纷纷从大山深处走向了国内外舞台。

眼看着铜梁山的乡村旅游渐热,他又跟左天路商量了一番,准备把唢呐培训班办到铜梁村里去,做好“旅游+文化”文章,让更多人了解、学到最正统的青山唢呐。

一些问题,也常常令莫柏槐陷入思考。比如,非遗文化保护经费不足,一些年轻人学了点粗浅技艺就急着出去表演赚钱,容易使青山唢呐“变味”等。一想到这些,他就深感时不我待。

时光不语,静待花开。非遗保护与传承是一个永恒的课题,需要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幸好,现在有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了进来,听,朱典又吹响了唢呐。

(责任编辑:)

cm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招聘启事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投稿通道 | 专家团队 | 工作人员查询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法制晨报网,北京讯闻
客服电话:010-69960698 邮箱:1057802431@qq.com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京ICP备20000290号|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247号
全国公安网络备案:11010802030821  电子邮箱:1057802431@qq.com
信息支持:城市管理法治研究中心 技术支持:讯闻文化传媒.法制晨报网
免责声明:转载本网原创内容请注明出处。本网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 请联系本网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