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与诗有关的日子,迷迷蒙蒙的细雨,打湿了众多追怀先哲的心绪。诗是上苍的眼泪,诗人的血脉。在远离汨罗的鲁东南小城芬芳浓郁的北方粽香,随风飘荡,让人心生缠绵和沉思。飘荡在烟雨气息中的艾香,让人想起屈子,想起诗人的“天问”,想起了中华五千年长路上那些里程碑一样的名字。不管尊若松柏,不管卑于草芥。此时,我站在超然台上,勾勒着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时三十九岁的情致,感受着这方湿润圣洁的水土筑起的苏子生命的高台。把一颗晶莹无暇的心,在“把酒问青天”的大悲悯里悄然安放。
不知哪位同道文士,抢我一步早在超然台西侧的门楼上插好艾草。浓烈异样的艾香,在沉郁潮湿的空气中溢满了这千年名胜的阶梯过道。只有脸颊才能感受到这雨的存在。我把携带的苇叶粽子和三柱香烛,在这台上摆好,让那雨雾在睫毛上一点一点积聚成水珠。这是沾染了我灵魂气息盈盈的天的眼泪,亦如我这半生午夜里的叹息。然后,任其所有的心之涟漪都悄无声息的殉落一样。我望着紧紧关闭的大门,心地强烈的暗示,绝不会让自己到那檐下去躲避这渐渐增大的雨滴。躲避,不是诗哲的风骨,也不是词圣坦荡豪放的气节。我这青衣人,才不如先哲,德苟且寻得一丝半缕。但为平民诗人,丢失了先辈相传的操守,无异阻塞了诗歌创作的源头。我期望今夜的朝圣,像这雨一样洗刷我思绪里残存的世俗和欲念,拂去遮蔽我心灯上的尘埃。让曾经的悲怆、屈辱和断桥下的故事,成为昨日黄花,在记忆里枯萎飘散。五十年的路,冷暖自知。五十年的岁月,变幻了众多相识不相识的脸。远处的灯盏,散发着迷一样的光晕。朦胧中,两个疲惫的身影兴冲冲而来。这是338年前的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在东游崂山的途中。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和淄川籍翰林院吉士、秘书院检讨唐梦赉,绕道诸城,专程拜谒在心头矗立了许久许久的“虽有荣观,燕处超然”的苏子之台。零乱的荒台,破败的景观,丝毫没有令两位雅士心生半点的失落。这是后学对先贤的礼敬,这是醒着的灵魂对思想者的追慕,这是古老东方文化长河中一代宗师对词圣大自在的礼赞。只要脚下的土地还在,只要曾经的砖石还在,只要这“十万人家尽读书”的气韵还在。超然台,在中国文化史上,在中华民族文学之旅前赴后继的长路上,将会永远屹立不倒。蒲翁高声吟诵“超然台记”,高声吟诵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吟诵着苏轼的寂寞,苏轼的失意与淡泊。吟诵中的泪水里有狐鬼的善良,有世俗里的血泪和无奈决绝。古台彰明心迹,不仅仅是仕途折翅。这弄人的造物主,当给你关闭了一扇窗子,却又为你开启另外一扇大门。面对这古苑,蒲翁想起自己空怀五斗诗文,为脱青衣换红袍,屡试不第,次次碰壁。南墙早已凹陷,他也羞愧面见乡邻。油灯熬干,黄卷翻烂,村头的老柳树下,只有夜半人杳,方敢问天长叹。四书五经饱读,八股文章作尽,高悬的龙门,再也无力去作最后一拼。何为才知,何为学问,何为治国安邦之策,何为天下苍生黎民计。无数次扪心自问,终于放下挤扁了的心思,走进比正人君子更可爱的狐鬼世界。
在我生命四十余年的寄旅生涯中,故乡的端午节总在心事重重的阴雨天气中到来。若有所思的小雨,抚慰着插在屋檐下的苦艾,鲜活的枝叶在淋淋沥沥的雨中如泣如诉。夜幕降临,凝神静听,缓缓雨滴敲打着谁的心事。不由的让你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失,然后便是潸然泪下。在这样的雨夜,通常不会有惊雷或是大风。绵密的雨幕,注定是为那些因找寻故地奔波而焦渴的灵魂些许的温润。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招聘启事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投稿通道 | 专家团队 | 工作人员查询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法制晨报网,北京讯闻
客服电话:010-69960698 邮箱:2838403369@qq.com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京ICP备20000290号|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247号
全国公安网络备案:11010802030821 电子邮箱:2838403369@qq.com
信息支持:城市管理法治研究中心 技术支持:讯闻文化传媒.法制晨报网
免责声明:转载本网原创内容请注明出处。本网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 请联系本网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