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共富带头人”,激活乡村共富密码
“小宇这么早就来了。”“早上好大爷,多穿点衣服别着凉。”说话的是西楼子85后网格长唐小宇和村民贾来全,这样的对话,在西楼子早已不是什么稀罕事,唐小宇走到哪儿都有村民和他打招呼。
1927年9月,孙仲衢、刘明三、臧仰之在西楼子成立了诸城市第一个党支部,延续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党支部发展史。这个村庄西临省道,有179户村民,世代以种植农作物为主。2023年8月,1989年12月出生的唐小宇回到家乡西楼子担任网格长。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家”搬到了村上,利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踏遍了所有村民的门槛,了解村民们的所急所需,大街小巷、田间地头都是他的“流动办公室”。
“这个村自2018年以来,党支部书记换了好多人,村民的凝聚力很低,大家也有很多抱怨。”唐小宇说,来上任之前,西楼子的情况他已经了如指掌,但是为何还会选择扎根乡村,他说因为热爱。“我觉得这些问题其实很好解决,就是和村民交心的过程,我是土生土长的西楼之子,我觉得我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带着信心,他开始主动做群众的思想工作。渐渐地,他的主动带动了大家的主动,从“他找群众”到“群众找他”,于是成了群众口中喜欢的“小唐村长”。
基本问题解决了,还要增强群众凝聚力。为此,唐小宇从规范村民议事入手,抓实“阳光议事”,党员群众畅所欲言参与到村务管理中;组织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开展“墨香送福,妙笔迎春”文艺志愿服务,火红的对联福字贴到了群众大门口;号召村内大学生带着乡愁读大学,争做家乡代言人,掀起了宣传家乡的热潮;开展助老爱老活动,为村内老年人发放生活慰问品,增强了老党员参与村内事务管理的积极性;了解到村里的仲济红老人热爱剪纸,就把妙笔生花的场景拍成小视频,“耄耋老人”成了“网红奶奶”……通过一个个活动,党员群众对这个年轻的网格长从观望到认可,村风民风向好向善,整个的凝聚力大大提升。
建设“共富工坊”,打造文旅共富样板
乡亲们的生活环境变美了,如何让村民生活的更富足成了摆在唐小宇面前的难题。村里的年轻人更愿意进城打工,村里种地的主力军是留守老人,传统作物经济效益低,农民增收致富路子不宽,村集体收入不高,这是当前农村面临的突出问题。
为弥补网格产业空白,唐小宇和网格员们一起,经过多方考察,借助诸城市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地的有力条件,发展特色文旅产业。2023年底,西楼子注册成立了“西楼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整合闲置房屋11处,建设共富工坊5个,打造面粉、剪纸、葫芦、木玩具等文创产品10件,吸引周边14个农户参与,带动村民走上了共赢共富、村集体增收的探索之路。
“我是土生土长的西楼子人,一直从事木匠行业,我年纪大了眼界不开阔,产品老化落后,收益一直不好。小宇回来后,一直帮我研究探索文创产品,我新开发了鲁班锁、木部枪、玩具推车等新产品,现在收益直线上升了。下步,我们还要继续开发老式茶台等项目,把这个文创产品做大做活”,提起共富工坊,今年74岁的老木匠贾秀海信心百倍。
“我们主要是通过唤醒沉睡的老旧宅基地,利用闲置资源,建立西楼共富工坊,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就业,让村民们就地就可以创收。目前,我们正在洽谈的工坊项目还有13家,引进手工辣丝、密州春酒乡愁酒吧、杨家埠年画等特色项目,招引周边24户农户参与,年可增收150多万元”,唐小宇对下步的共富工坊建设充满了信心。
建设“共富村庄”,走出共富乡村之路
“走,再去看看我们西楼子的文旅产业。”从“西楼工坊”出来,唐小宇又来到了红色传承馆,迎接他的是馆长李金华,他笑着告诉唐小宇,今天一天已经有40多人次前来参观研学了。
借助诸城市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地的有力东风,西楼子着力打造“印象西楼”,先后投资10万元,平整土地15亩,整修道路150米,整合闲置院落14处、粉刷房屋1500多平方,进一步完善了村内的基础设施。同时,计划投资400万元,重塑诸城市第一个党支部旧址、建设助老餐厅、红色文化广场、 红色信念大道等,切实将文旅产业与村民共富融合起来。
今年74岁的李济江是土生土长的西楼子人,一直靠电焊维修的手艺维持温饱。唐小宇后续了解到该老人擅长葫芦画和烙纸画,便主动联系了解情况,大力宣传推介其葫芦画和烙纸画,远方慕名而来的客人纷纷前来购买,老人乐的合不拢嘴。
村民们生活富裕了、村里环境改善了,唐小宇又瞄准了志愿服务活动,先后联系龙城慈善、阳光社团、日出东方等义工,针对村内老党员、退役军人、大学生、儿童等群体,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4场、2000多人(次)。现在,村里有了集体产业,有的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得知消息,也准备返乡创业,“有的青年想承包土地来进行种植,还想开发三产,我们提供政策,欢迎年轻人返乡,扎根农村,为网格发展贡献力量。”唐小宇说,“我的座右铭是每天积极向上,每天热泪盈眶。我喜欢待在农村,回到家乡,也希望可以尽自己的力量把家乡建设得更好。”
如今,西楼子以特色产业为抓手,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带动村民致富。这不仅吸引不少游客慕名前来,主动留在村里的人也渐渐多了起来。西楼子的变化正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让人才留得安心、发展更有信心。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招聘启事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投稿通道 | 专家团队 | 工作人员查询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法制晨报网,北京讯闻
客服电话:010-69960698 邮箱:2838403369@qq.com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京ICP备20000290号|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247号
全国公安网络备案:11010802030821 电子邮箱:2838403369@qq.com
信息支持:城市管理法治研究中心 技术支持:讯闻文化传媒.法制晨报网
免责声明:转载本网原创内容请注明出处。本网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 请联系本网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