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晨报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每日头条 > 正文

视觉传达设计赋能普法新生态:构建更懂人心的传播格局

   来源:法制晨报   日期:2025-07-02 00:56:06
导读: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深化法治社会建设的时代浪潮中,普法工作需着力扩大覆盖范围、提升内容吸引力、强化公众理解。传统以文本宣讲、讲座培训为主的普法模式,在信息爆炸、受众注意力碎片化的当下,效能瓶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深化法治社会建设的时代浪潮中,普法工作需着力扩大覆盖范围、提升内容吸引力、强化公众理解。传统以文本宣讲、讲座培训为主的普法模式,在信息爆炸、受众注意力碎片化的当下,效能瓶颈日益凸显。视觉传达设计凭借其直观性、情感渗透力、跨文化沟通力及强传播性,为构建更懂人心的普法新生态提供了关键思路与创新动力。

       一、视觉传达设计赋能普法的学理根基与时代必然性

       视觉传达设计在普法中的核心价值并非偶然,而是深深植根于认知科学与传播学的坚实理论土壤,契合了构建“懂人心”传播格局的内在需求。

       从认知优势层面看,双重编码理论与具身认知理论提供了有力支撑。双重编码理论表明,图像与语言信息在认知系统中独立并行处理。视觉信息能更迅速被感知、理解,并形成更持久、鲜活的记忆痕迹,有效弥补了纯文本信息抽象易忘的不足。视觉传达设计通过构建场景、角色和动作,让法律知识“活”起来,使受众在“观看”过程中产生深度“代入感”与“体验感”,从而更自然地理解法律逻辑,这正是“懂人心”的基础。

      在传播效率方面,注意力经济与情感共鸣是构建有效沟通的关键。在信息过载时代,争夺稀缺注意力是传播的前提。视觉传达设计凭借瞬间的视觉冲击力、形式美感和叙事张力,成为穿透信息屏障的利器。同时,视觉元素能直接触发情感反应,将冷峻的法条转化为可感知的故事、情境和情感共鸣点,极大提升法律知识的亲和力与受众的接受意愿,实现与受众内心的有效连接。

       政策驱动,如《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强调创新形式、提升实效与技术支撑,则为视觉设计构建普法新生态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构建普法新生态:视觉设计的核心机制与效能跃迁

      视觉设计赋能普法,绝非简单的文字图解化,而是通过形式创新、体验重构与生态构建,实现普法模式向“更懂人心”的系统性升级。

       (一) 形式多元:

       叙事性载体:如漫画、微视频,将复杂条文、抽象理念或典型案例,转化为有情节、人物、冲突的视觉故事。通过戏剧冲突和情感张力,自然融入法律知识,使受众在“追剧”体验中理解逻辑与后果,实现深度渗透。

       交互性载体(H5、轻游戏): 打破单向灌输,赋予用户主动权。通过模拟法律场景,让用户在“做中学”,理解程序、明晰权责。沉浸式、参与式学习显著提升知识留存与应用能力,体现“以用户为中心”。

       凝练性载体:如海报、信息图,在有限空间内,运用极简设计、强符号、对比色彩、震撼画面与点睛文案,实现法律核心信息的瞬间传达与深刻烙印。传播成本低、触达效率高,适用于公共场所持续提醒。

动态化与社交化载体:如GIF、表情包,适应社交媒体碎片化、娱乐化生态,将法律标语、警示或理念融入动态图像或趣味表情,实现轻松传播与社交渗透,润物细无声传递法治意识。

       (二) 体验沉浸:

      视觉设计的核心优势在于构建法律场景。无论是漫画的故事空间、H5的决策环境、海报的瞬间情境,还是微视频的真实再现,都将法律从抽象条文拉回具体生活。受众不再是旁观者,而是被邀请进入场景,通过观看、思考、互动、选择,获得强烈“亲历感”。这种沉浸式体验极大促进法律知识的具象化理解和内化,推动“知法”向“懂法”“用法”迈进,深度契合受众的认知与情感需求。

       (三) 生态构建:

       单一形式力量有限,构建协同联动的视觉普法生态至关重要。针对不同受众群体,如青少年、老人、企业员工等、不同传播场景如:线上社交平台、线下社区、交通枢纽、办公区等、不同普法目标,如:知识普及、风险警示、意识培养,灵活组合运用多元视觉载体,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精准匹配的传播网络,确保普法信息“看得到、看得懂、记得住”。

       (四) 效能跃迁:

       覆盖广度显著提升:视觉内容的强吸引力与易传播性,尤其是依托社交媒体裂变,极大拓展受众边界,触达传统方式难以覆盖群体。

      理解深度有效加强:通过叙事、场景、交互,将抽象概念具象化、复杂流程清晰化,显著降低认知门槛,提升知识的可理解性与记忆持久度。

       法治氛围持续浸润:持续、优质的视觉普法内容输出,在社会层面营造“看得见”的法治文化氛围,使法治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形成良好生态循环。

       三、深化新生态建设:

       (一) 技术驱动,探索前沿表达,更懂个体需求

       积极拥抱数智技术:构建高度仿真的沉浸式法律体验空间;探索AI在快速生成个性化普法内容中的应用;利用大数据精准描绘用户画像,实现内容与渠道的智能匹配,迈向“千人千面”的精准普法。

       (二) 数据赋能,实现精准闭环,洞察人心所向

       建立科学评估体系:追踪传播数据、互动数据及行为转化数据。基于数据洞察,持续优化视觉内容策略、形式选择与投放渠道,形成“设计—投放—反馈—优化”的闭环,让普法策略更“懂”实效。

       (三) 跨界协同,构建创新生态,汇聚多元智慧

       打破专业壁垒:建立法律专家与视觉设计师的常态化协作机制。法律专家确保权威严谨,设计师主导美学表达、受众心理效果评估与用户反馈。唯有深度协同,方能产出兼具法律深度、艺术高度、传播广度与技术精度,且直抵人心的优质普法产品。

       (四) 坚守内核,平衡创新与严肃,赢得人心敬畏

       视觉创新必须服务于普法核心目标:传播知识、弘扬精神、引导行为。警惕过度娱乐化消解法律权威与严肃性。设计创新应在尊重法律精神、符合公序良俗、适配本土文化的前提下进行,确保形式服务于内容,趣味性不逾越底线,在“懂人心”的同时,赢得敬畏之心。

       结语

       视觉设计赋能普法,正引领一场深刻的传播革命,推动普法新生态的构建。它通过形式之变、体验之新、生态之广,成功将法律之光从专业殿堂引向公众心田,照亮法治社会建设的根基。其核心价值在于实现了普法模式从“单向宣教”到“多维对话”、从“知识传递”到“认知建构与情感共鸣”、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范式转变,其本质是构建更懂人心的传播格局。作为探索者与实践者,深刻理解视觉设计的底层逻辑与创新机制,前瞻布局技术融合、数据驱动与跨界协作,不仅能显著提升普法实效,更能充分展现我们拥抱时代、锐意创新的能力与担当,为构建全民法治信仰贡献独特的视觉力量。未来,持续深化视觉设计在普法新生态中的战略应用,必将使其在建设更高水平法治中国的征程中,焕发出更蓬勃的生命力与直抵人心的影响力。(文作者甘肃政法大学艺术学院 罗少伟)

(责任编辑:)

cm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招聘启事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投稿通道 | 专家团队 | 工作人员查询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法制晨报网,北京讯闻
客服电话:010-69960698 邮箱:2838403369@qq.com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京ICP备20000290号|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247号
全国公安网络备案:11010802030821  电子邮箱:2838403369@qq.com
信息支持:城市管理法治研究中心 技术支持:讯闻文化传媒.法制晨报网
免责声明:转载本网原创内容请注明出处。本网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 请联系本网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