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晨报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美丽乡村 > 正文

贵州花茂村:从“美丽乡愁”到“绿色发展”

   来源:光明网   日期:2021-02-16 05:38:56
导读:【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脱贫攻坚答卷】光明日报记者 吕慎 光明日报通讯员 许峰昔日荒茅田,今日花茂村。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以美丽乡愁为主导、以绿色发展为引擎、以留住人才为依托,完成了从贫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脱贫攻坚答卷

 

光明日报记者 吕慎 光明日报通讯员 许峰

 

昔日“荒茅田”,今日“花茂村”。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以美丽乡愁为主导、以绿色发展为引擎、以留住人才为依托,完成了从贫困村到小康村的蝶变,实现了农业兴、农村富、农民笑的目标,为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成功衔接闯出了新路。

 

“美丽乡愁”带来财富

 

“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

 

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花茂村时说的这句话,让这个黔北小村的群众找到了乡村振兴的真谛,村民们把总书记在花茂走过的路亲切地称为“乡愁小道”。

 

陪同总书记考察花茂村的时任驻村第一书记周成军,从此做起了“乡愁”文章。

 

花茂村坚持把美丽乡愁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主导,把村庄作为景区来打造,把乡愁作为文化来塑魂。“经营乡村”的理念在取舍之间得到贯彻。取,取的是山水田园一体,山中有田、田中有院;舍,舍的是大拆大建、私搭乱建,保护村庄整体风貌。花茂村融合农耕文化、红色文化、土陶文化、古法造纸等元素,参照小青瓦、坡面屋、穿斗枋、转角楼、雕花窗、三合院、白粉墙“黔北民居七要素”,将花茂民居打造为乡村旅游“孵化器”。建设陶艺文化创意一条街、匠心园一条街、花茂人家古法造纸特色商品馆等文化传承基地,成立遵义乡愁花茂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带动村民发展乡村旅游与特色文化产业,促进了花茂核心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彰显了乡愁的现代价值。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6478元增加到2019年的18556元,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7.9%降低到2019年的0。2019年,全村接待游客18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6亿元。

 

“绿色发展”孕育突破

 

花茂人一步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乡村旅游中,把发展绿色经济作为乡村旅游经济的抓手,实现了田园风光、红色文化、陶艺文化与特色高效绿色农业的有机融合。

 

元旦刚过,在绿动九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几位村民就在大棚里忙活起来。自从村里引进山东九丰集团成立合作社后,大家就改变了以往有活干才找“散工”的方式,而是把产业分块包给村民负责,不仅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效益也明显提高。

 

村民徐银芬把自家田地流转给合作社后,来到合作社务工。“我们8个人承包6个棚,就是这一片茄子,所有工序都是我们自己做,8块钱1个小时,一天工作9个小时,另外还有150块钱的绩效、300块钱的全勤奖,加起来每个月有2500~2600块钱的工资。”

 

利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花茂村创建了绿动九丰、红枫圣源等5家专业合作社,带动全村种植蔬菜3150亩,发展脆红李种植1450亩,打造生态田园综合体,农村变成旅游度假村,农田变成观光农业园区,农民变成新型农业工人。他们建立了利润返还、股比分红、收益分红等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民将土地经营权、林权、劳务等入股到经营主体,让农民成为产业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2019年,全村流转土地1830亩,订单生产850亩,发放租金146万元、入股分红50万元、发放务工薪金600万元。

 

留住能人天地广阔

 

村民王治强的院坝村里,十几张凳子围绕着中间一张凳子。“2015年6月16日,总书记就是坐在这里和我们亲切交谈的。”回忆起那激动人心的时刻,王治强难掩自豪之情,“‘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5年多来,我一直保持着那天的摆设,让每个来我这个‘红色之家’的游客都仿佛听到总书记的话语。”如今,随着花茂村和“红色之家”的名声越来越响,以前在城里工作的孩子也回来帮着他打理生意。

 

不仅王治强家,村里的能人们有的回来了,有的不走了。村民母先才祖传的制陶厂濒临倒闭、制陶工艺后继无人,在村里的鼓励和支持下,他投资将土窑烧陶改为电窑制陶,建立陶艺体验馆,将文化体验和制陶技术融合发展,带动周边群众从事制陶增收致富,很快成长为远近闻名的党员“双带”(带头致富、带领致富)示范户。村民张胜迪返乡创建了“花茂人家”古法造纸特色商品馆,集展示、销售、体验、教学、传承为一体,聘请老艺人带新学徒,解决就业的同时也培养了人才。花茂村村委会支持90后返乡大学生创办集住宿、餐饮、农事体验、游泳、水上乐园为一体的“聚福隆庄”,鼓励其将之打造为花茂乡村旅游的新展示平台。花茂村的人才政策和举措产生了良好效果,该村外出务工人员从2012年的3356人降到2020年的不到300人。

 

随着花茂村人气越来越旺,产业越来越强,人居环境也越来越现代舒适。全村改水、改厕、改灶、改圈全部完成,累计新建改建黔北民居1000余栋,串户路硬化率达100%,安装太阳能路灯300余盏,垃圾实行“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方式,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新建人工湿地生态污水处理池4个,种植绿化树木2500余亩,治理生态景观河道8.8公里。

 

《光明日报》( 2021年02月16日 02版)

(责任编辑:)

cm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招聘启事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投稿通道 | 专家团队 | 工作人员查询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法制晨报网,北京讯闻
客服电话:010-69960698 邮箱:2838403369@qq.com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京ICP备20000290号|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247号
全国公安网络备案:11010802030821  电子邮箱:2838403369@qq.com
信息支持:城市管理法治研究中心 技术支持:讯闻文化传媒.法制晨报网
免责声明:转载本网原创内容请注明出处。本网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 请联系本网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