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这里以种稻闻名,却没有实现靠种稻致富。种地效益较低,红光村曾有近八成村民选择外出务工。如今,红光村水稻种出了品牌,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村民人均年收入超5万元。
“如今幸福得满面红光,红光村名副其实喽。”60多岁的村民金英玉前两年结束了外出务工生活,回村安心养老。村子变美,收入提高,越来越多的村民回村创业、养老。
“农业现代化搞上去了,致富走对了路。”村党总支书记赵云熙说。
红光村共有1000多口人,耕地面积276公顷,全部为水田。曾经,村里700来人外出务工,土地多流转给周边的村民耕种。
“辛苦种一年地,也就挣7000多元。”金英玉和老伴很早就把地流转出去,一同外出务工。
“人都走空了,村子还谈啥发展?”时任村党支部书记姜润中深感困惑。2009年前后,红光村迎来新机遇,在政府部门帮助下,利用农业项目资金,购置农机、建设高标准农田。
“咱们农民一家一户种不出效益,就把地全交给企业种。”姜润中带头成立水稻农机化生产专业合作社,协调全村的水田入股或流转,通过与农业企业合作,村企联营,实现统一经营。
“水稻连片,打破的田埂变成田。”姜润中回忆说,村里的水田种植面积因此增加了约30公顷。
近年来,村里共投入2000多万元,将全部水田建成设施完善、农电配套的高标准农田,同时购置了65台(套)各类农机具,水稻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98%。
“土地规模经营,机械化耕作,省了成本,增了收成,每公顷地能多收入6000多元。”赵云熙说。
“现在,靠耕地入股每年分红1.4万元,比流转给普通农户增加5000多元。”金英玉说。
村企联营企业一方负责人赵德厚决心把村里的大米品牌做大。打响绿色品牌,离不开农技支撑。当地农技推广中心和九台区建设的智慧乡村综合服务平台,成为技术后盾。
“以前施肥撒一片,现在根下一条线,农机插秧时顺便就把肥下到了根部。”九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邱信臣说,精准施肥让红光村的水稻种植节肥10%以上。
这两年,赵德厚还同农技推广中心推行水稻秸秆还田实验。如今,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础上,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绿色防控病虫害等一项项农技在红光村的稻田里扎根。
“企业将村里的大米打造了‘水清清’品牌,一斤大米少的卖到6元,高端的能卖到40多元。”赵德厚说。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招聘启事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投稿通道 | 专家团队 | 工作人员查询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法制晨报网,北京讯闻
客服电话:010-69960698 邮箱:2838403369@qq.com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京ICP备20000290号|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247号
全国公安网络备案:11010802030821 电子邮箱:2838403369@qq.com
信息支持:城市管理法治研究中心 技术支持:讯闻文化传媒.法制晨报网
免责声明:转载本网原创内容请注明出处。本网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 请联系本网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