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周先生毅然辞去铁路系统高级工程师的职务,回到家乡辽宁西丰,投身生态农业。他用工程师的精密思维和农人的朴素坚守,在这片土地上践行"顺天道、尊自然"的农耕理念,开创了胚芽米生产的新模式。
发现市场空白,毅然转身
2021年,还在某铁路局担任高级工程师的周先生在市场调研中发现:市面上的大米大多经过多道抛光打磨,胚芽几乎完全脱落,而这里正聚集了一粒米中66%以上的营养成分。
"大米不应只是充饥,更应是健康的载体。"这个发现让他毅然放弃优厚待遇,回到老家西丰的山村。"人生不应只是一眼见底的轨道。我想换种活法,做点实实在在的事。"
践行自然农法,重建生态平衡
周工程师选择的稻田位于辽东山区一片难得的生态净地。这里林木环绕、水源独立,没有工业污染。他坚持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第一年收成只有邻田的一半。
"减产是自然法则的一部分。我们留给虫子的,其实是还给土地的。"他在田埂种植香根草等诱虫植物,开挖水沟供养蛙类,保留林地供蛇类栖息,通过重建农田生态系统来控制虫害。
工程思维种稻,创新加工工艺
凭借工程师的专业背景,周先生将精密思维运用到农业生产中。他花费三年时间试验有机肥配比,最终确定以羊粪、豆粕、秸秆为主的发酵配方;采用人工除草,杜绝除草剂残留;选择原始稻种,保证风味和抗病性。
在胚芽米加工环节,他创新采用低温低速碾米工艺,将胚芽保留率控制在80%以上,既保存营养又确保口感。"胚芽要留,但谷糠要去。这需要精确的加工控制。"
专业人士认可,口碑自发传播
令人惊讶的是,周工程师的大米吸引了一批特殊客户:农业科学家、营养师、食品工程师,甚至多位农业大学教授。
省农科院一位专家表示:"我们比普通人更清楚什么是好大米。周工这种完全遵循自然规律的种植方式,产出的每一粒米都是大自然的精华。"
没有营销团队,不打价格战,依靠老顾客口耳相传,他的大米形成了稳定的客户群。采用订单式生产,客户下单后才安排加工,确保七天內从田间到餐桌。
展望未来农业,坚持生态之路
尽管面临过质疑和困难,但周工程师始终坚持自己的理念。"农业不是落后产业,而是生命产业。它需要专业的人、用专业的方式重新出发。"
如今,在他的田里,蛇控鼠、蛙吃虫、草木共生,每一个生命都纳入系统循环之中。这种生态农业实践,不仅种出了好米,也守护了山水,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
审核: 杨昭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招聘启事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投稿通道 | 专家团队 | 工作人员查询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法制晨报网,北京讯闻
客服电话:010-69960698 邮箱:2838403369@qq.com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京ICP备20000290号|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247号
全国公安网络备案:11010802030821 电子邮箱:2838403369@qq.com
信息支持:城市管理法治研究中心 技术支持:讯闻文化传媒.法制晨报网
免责声明:转载本网原创内容请注明出处。本网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 请联系本网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