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曾几何时,在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脉络里,“报刊亭”可谓不可或缺的文化驿站,一座座“报刊亭”,宛如一盏盏散发着墨香的灯,在照亮着人们求知的看似无足轻重但却不可或缺的一条道路,给人们提供着精神食粮。
城市街角的“报刊亭”不仅是一个个实体建筑,更是一座城市文化底蕴生动体现的一个方面,承载着无数人的回忆与情感。
每个“报刊亭”的整体都不是很大,亭子里边的面积自然更小,但都无不洁净而素雅。报纸按《人民日报》《参考消息》《本地日报》《本地晚报》的顺序叠得方方正正,报头朝上,像列队的士兵;杂志则用夹子夹着,挂在亭子两侧专门架子的细铁丝上,封面朝外,已让路人看得清楚看得真切。《故事会》的红色封面总在最显眼的地方,《读者》的精美插图挨着《科幻世界》的星空,连《漫画派对》的卡通人物都像是在朝着路过的孩子招手眨眼睛。文学刊物更是让人目不接暇,《人民文学》《当代》《十月》《花城》《收获》《小说月报》《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等等,一概摆列整齐,等待着人们青睐,有的期刊并非一期,而是多期。
“报刊亭”是我经常光顾驻足的地方,不仅仅是光顾,是热爱;不仅仅是驻足,而是专达。有时因忙于它事,便急急乎于十分钟八分钟,拿起一份报纸或一本刊物走路,有时较为空闲,便站在亭外翻阅半小时一小时甚至更多,浏览挑选自己心仪的报刊。在翻阅浏览报刊时,往往会在不经意间蹭到刚拆封的报纸或期刊的封面或内文,指尖上就沾一点淡淡的油墨香 —— 那味道不像现在手机屏幕的冷光,是暖的,是带着纸纤维的粗糙感,是能攥在手里登载着时政消息实物的“今天”。我最习惯的,总是顺着暮色漫过街角时的那缕霞光,主动或下意识地朝着那抹蓝绿色的铁皮亭子走去,去寻找自己的那份爱恋。
“报刊亭”犹如城市的一枚枚纽扣,它不仅能吸引人们的目光,还能把人们零散的日子串起来。每一个“报刊亭”,都既有流动人群的随时随手购报纸买刊物,更有各自的基本固定客户,“报刊亭”的“亭长”甚至知道谁爱读体育新闻,谁总买周末的地方晚报,谁喜欢本城市的广播电视报,谁热衷于哪种文学期刊,谁又会在下雨天躲进亭子里避雨,顺便聊两句家常,翻阅一下不花钱的报刊。几乎所有的“报刊亭”,都不是冷冰冰的商铺,而是揣着烟火气的小小的“生活驿站”,是你走过它再远,回头看时,总能望得见那抹熟悉的颜色,总能看得见阳光落在亭顶,连影子都透着的那种热情和温柔。
可以说,那时的“报刊亭”,是我,当然不仅仅是我,还有和我一样的“上班族”,还有退休闲赋的老同志,还有那些匆匆走在晨读路上的大、中、小学生的 “充电站”。每当我从“报刊亭”拿着报纸或刊物在家或在办公室偷闲阅读时,那些好的文章好的警句,我都会把那张报纸折叠好收藏或直接做了剪报,有自己喜欢文章的刊物不是放在抽屉就是书橱,以便再找晚上的时间仔细阅读。晚上的时间较大,在阅读那些期刊中的优秀小说,散文或诗歌时,窗外的树影也会伴着灯光掠过纸面,油墨字便在台灯下泛着轻轻浅浅的光,给你送来别样的惬意与放松的感觉,那是一种温馨,那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幸福的享受。最为关键的是,不管是今天的报纸还是昨天的报纸,甚至更长时间的,那上面刊发的消息,登载的新闻,还会给你一种获取到了本地或外地发生的大事小情,还有心里认可的那种信任与踏实,决不是现在手机屏幕上轻轻划一下就消失的弹窗。
0 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那些“报刊亭”的颜色开始褪色了,我最熟悉的一位“亭长”说:“报纸卖不动了,年轻人都看手机了”。我又特别注意了一下,我所在城市的市政府大门口外公交站旁那个很火的“报刊亭”,不知何时,亭子的门扇已贴上了一张“此亭转让” 的纸条,那纸条被街对面刮来的风一吹,在不停地微微颤抖。有个晚上,我专门到了文化路街角那家开了二十年的“报刊亭”寻找一期文学刊物,“亭长”摇头说:“进的杂志半个月都卖不完,房租都不够。没办法,我只好把这里改成共享充电宝的站点了。”我站在亭子外,看着亭子里边亮着的冷白色的灯,凝视了好大一会儿,心里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后来想想,那不仅仅是少了一个卖报卖刊的小亭子,而是少了一个能让人们脚步慢下来甚至停一停的理由,是少了一个能攥着“今天”时政消息的踏实,少了一个 “我知道这里有我要的文学期刊” 的笃定。
(二)
谁都不能否认,“报刊亭”在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进程中,在其城市心脏的大街小巷里曾经星罗棋布,是它们在无意间构成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它们或许外观并不华丽,大多只是简单的小亭子,或蓝或绿的色调,在街角默默伫立,但却散发着一种吸引人的独特魅力。每到清晨,当第一抹晨曦慷慨洒在了“报刊亭”上时,“亭长”早就打开卷帘门,开始整理新到的报刊杂志。各类报纸按日期整齐摆放,杂志期刊依类别有序排列,花花绿绿的封面便开始吸引路人的目光,仿佛在诉说着世界的万千故事。
对于很多人来说,“报刊亭”是获取知识与新闻的重要窗口。在信息传播相对有限的年代,人们渴望了解外面世界的精彩与动态,“报刊亭”便成了人们与世界接轨的桥梁。上班族在上班途中,总是会在匆匆行进中于“报刊亭”前暂停一两分钟,买上一份当天的报纸,在公交或地铁上,利用短暂的时间浏览时事新闻,了解国内外的政治、经济、文化动态,这不仅是一种信息的获取,更是一种对生活节奏的把握。 学生们放学后,也会三五成群地涌向“报刊亭”,挑选自己喜爱的漫画或科普读物。“报刊亭”为学生们打开的是一扇通往知识殿堂的大门,他们在漫画的奇幻世界中畅游,在科学的海洋里汲取营养,在课外知识的熏陶下拓宽视野。还有《故事会》里的精彩故事,《读者》中的人生哲理,《科幻世界》里的宇宙奥秘,都成为他们课余生活中最美好的陪伴。
“报刊亭”还是许多人成长与回忆的见证。小学生们,每当手里零花钱稍有结余,便会迫不及待地跑到离家较近的“报刊亭”,挑选一本喜爱的漫画书,他们站在“亭”前,手指轻轻滑过一本本漫画,那种期待与兴奋的心情溢于言表。中学生买到书后,便找一个安静的角落,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忘却了周围的一切。对于一些文学爱好者来说,“报刊亭”更是他们的精神家园,他们在这里寻找最新的文学期刊,追逐名家的新作,与书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在文字的世界里感受着人生的酸甜苦辣。在这里,他们还会认识和结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探讨某某人小说构思的巧妙,某某人散文的优美,某某人诗歌的精彩,相互间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报刊亭”也由此成为他们交流思想、碰撞创作火花的平台。
“报刊亭”的存在,还为城市增添了一份人文气息,它是城市生活的一个侧影,反映着市民的文化需求和精神风貌。在“报刊亭”前,人们不分年龄、职业、身份,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精神食粮。
“报刊亭”就像一个小小的文化社区,将不同的人聚集在一起,共同享受着读书阅报的乐趣。无论是在炎热的夏日,还是寒冷的冬天,“报刊亭”前总是人来人往,充满生机与活力。它不仅满足着人们的知识需求,也成了城市文化的一种象征与亮点,彰显着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市民的精神追求。
(三)
然而,在时代进程的滚滚浪潮中,“报刊亭”在城市界面上已逐渐消失,并且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在人们的心中,或许只留下了一抹淡淡的记忆或点滴的曾经存在过的每日生活的希冀。一个城市中尚存的极少的甚至是变相的“报刊亭”,已经成了一种稀罕或是城市文化变迁的注脚。
据“百度”搜索得知,目前在全国有代表性的城市中,“报刊亭”的现状是:
上海:仅统一命名挂牌的“东方书报亭”就曾经有 3000 多家,截至 2025 年 1 月,据不完全统计,只剩下了在周浦康沈路与年家浜路路口的最后一家。
银川: 银川市目前尚存的“报刊亭”,只有一个在兴庆区解放西路 202 号,这是银川市目前仅存的一家以卖报为主,“资历” 久远的“报刊亭”。
太原:在太原市五一广场向北,有一家 “怀旧书报亭”,从 1998 年经营至今,经营者是一对上了年纪的老夫妇,是人们尊敬的赵晓华和老伴李雁玲。
西安:在长安南路上有一家经营了 25 年的“报刊亭”,那个“报刊亭”是一种坚持,是为了给怀旧的人们所提供的坚持。
南宁:位于南宁市江南区淡村路的 “南宁晚报老友味道”“报刊亭”,在 2025 年 6 月 13 日经过改造升级后重新开业,可提供文化刊物零售、文创产品销售以及水电燃气费代缴等便民服务。
北京:2025 年 8 月 8 日,北京首座以邮政文旅为主题的“报刊亭”,名字叫“紫禁之巅”, 在景山公园西门内正式开放,其余那么多大街小巷和著名的“北京胡同”,却很难看见“报刊亭”的影子了。
看着这些数字,不能不令人唏嘘与感叹,如稍加注意,就会引起人们对于社会进步与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
城市总在变,路越修越宽,楼越建越高,可有些消失的东西,不是因为 “没用”,是因为忘了珍惜。
“ 报刊亭”的消失,像一场悄悄落幕的戏,没来得及说声“再见”,就已经“散场”。那些藏在油墨香里的记忆,那些“报刊亭”前的热闹,那些或男或女“亭长”们的笑容,会一直留在几代人的心里 。
我敢说,不仅是今天,不仅是今年,即使下去多少年,那街角的“报刊亭”,都是每座城市生活中最柔软、最温情、最便捷的一部分,纵然我们的路走再远,那也是不该弄丢不该遗忘的街头记忆。
(四)
毋庸讳言,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如汹涌的浪潮席卷而来,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阅读习惯。智能手机的普及,让信息传播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人们只需轻轻点击屏幕,便能随时随地获取海量的信息,新闻资讯、文学作品、电影电视、微短剧、游戏、娱乐八卦等应有尽有。电子书、电子杂志等数字化阅读方式的兴起,更是对传统纸质书报刊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曾经备受青睐的“报刊亭”,在这股浪潮中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开始走向衰落,逐渐成为消逝。
如今,走在城市的街头,曾经随处可见的“报刊亭”已难觅踪影,它们或被拆除,或因无法经营而关门大吉,只留下一些空荡荡的角落,让人不禁感叹岁月的无情与变迁。那些曾经热闹的“报刊亭”前,已由门庭若市,变得冷冷清清,偶尔有几个行人匆匆路过,也很少会停下脚步,去关注那曾经充满魅力的小亭子。那曾经熟悉的“亭长”,也大多早已转行,离开了这个他们坚守多年的岗位。那些曾经陪伴市民成长生活的“报刊亭”,就这样渐渐消失在城市的记忆中,成为了一代抑或几代人心中的存念和遗憾。
“报刊亭”的消失,不仅仅是一个商业形态的衰落,更是一种文化现象的转变。它反映了社会发展趋势的一种必然,也让我们看到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碰撞与交融。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变得越来越便捷高效,但不可否认,在人们追求便捷的同时,也似乎失去了一些东西。“报刊亭”所代表的那种获取知识的悠闲、那种惬意阅读的时光,那种与文字亲密接触的感觉,正在逐渐离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远去。人们在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在不经意间忽略了纸质书报刊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情感内涵。特别是互联网及其各种平台、微信不仅给人们带来了诸多负面的东西,还有那些虚假信息、不实广告、忽悠人的视频等等,已经令人陷入目不接暇,真假难辨的漩涡之中,有的人深受其害,深恶痛绝。
实实在在地讲,现在的工作与生活确实方便。打开微信,铺天盖地的信息就奔涌过来,新闻、文章、视频,手指划一下就能换一页。可我每次在刷完一堆信息后,心里总是空空荡荡的: 那一堆信息,包括国家大事,外国的大事,根本不知道哪条是真的,那条是假的,哪条是胡编的。更不知道哪条看完之后能记住,哪条转眼就忘了。那曾经捧着报纸刊物阅读时的认真、那报纸刊物上大大小小文字的可信已经确实没有了!曾经,字是印在纸上的,不会突然消失,如有不实或错误,可找可查;报刊倡导与批评的观点是经过编辑的,不是东拼西凑的;就连广告,都印得规规矩矩,不像现在弹窗里的链接,总让人们提心吊胆,好奇一戳,就会上当,甚至付出不菲的经济代价。
我不是不认可时代的进步,更不是反对社会的发展,我只是遗憾,只是惋惜,在进步的路上,怎么就把那些带着墨香的日子和扎根心底的踏实感、安全感也抛远了丢掉了呢?
(五)
张建光先生发给我的“《重拾纸张的温度》——我们在港澳207个街角等你”的微信,引发了我对于社会进步与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
一方面,互联网的发展无疑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它为我们带来了更加丰富的信息资源,让我们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取知识,拓宽视野。特别是数字化阅读方式的出现,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阅读选择,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阅读需求。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让我们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让我们能够及时了解到全球的最新动态。从这个方面看,“报刊亭”的消失,似乎是时代发展的一种必然,但决不是绝对的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
另一方面,人们应该看到,“报刊亭”消失的同时,也让我们失去了一些珍贵的东西,尤其是那种城市文化记忆和市民情感寄托。曾经的“报刊亭”,确确实实不仅仅是一个售卖书报的地方,它承载的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在“报刊亭”里,人们可以感受到纸质书报的独特魅力,触摸到不同颜色文字的温度,闻到各种色彩油墨的馨香。那种与纸质书报亲密接触的阅读体验,是数字化阅读所无法替代的。“报刊亭”的消失,也让城市居民失去了一种传统的生活方式,那种在闲暇时光漫步街头,在“报刊亭”前驻足挑选书报的惬意,便成了遥远的回忆。
此外,“报刊亭”的消失还对文化传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纸质书报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传播知识、弘扬精神、继承发展、宣扬光大诸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历史文化资料等,都是通过纸质书报得以保存和传播的。而随着“报刊亭”的消失,纸质书报的发行量也在逐渐减少,这无疑会对文化传承造成一定的阻碍。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我们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城市街头“书报亭”过去的繁荣、人们的热爱、阅读报刊的方便,以及获取知识与新闻的及时与可信都曾不言而喻。现在城市街角的“报刊亭”消失了,我或更多的人,总感到心中缺少了什么,如同丢了东西一样,惋惜、心疼!由过去报刊的随时可买可读,到现在你想买报纸买某一刊物,你根本不知到哪里能买到更找不到能买到的地方。微信方便了,但微信中所提供的新闻、消息、时政,可信度大打折扣也不言而喻,我们不禁要问,这是社会进步了还是落后了?为什么香港、澳门街角的“报刊亭”依然繁荣?而内地城市街角的“报刊亭”都已消失,是进步了还是落后了?
(六)
在思考城市“报刊亭”消失的这一现象时,我们不妨将目光投向香港和澳门。在这两个地区,街角的“报刊亭”依然繁荣,成为城市中一道独特的靓丽风景线。走进香港的大街小巷,你会发现“报刊亭”随处可见。它们不仅售卖各类报纸杂志,还提供一些便民服务,如充值、缴费等。
香港的“报刊亭”之所以能够保持繁荣,一方面是因为香港人对阅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在香港,阅读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人们热衷于购买纸质书报,在繁忙的生活中寻找一片宁静的阅读空间。另一方面,香港的“报刊亭”经营者善于创新,不断拓展业务范围,以适应市场的需求。他们通过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吸引更多的顾客,使得“报刊亭”在时代的变迁中依然保持着生机与活力。
澳门的“报刊亭”同样独具特色。在澳门,“报刊亭”不仅是售卖书报的地方,更是展示澳门文化的窗口。许多“报刊亭”会摆放一些关于澳门历史、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书籍和杂志,让游客和市民更好地了解澳门的风土人情。此外,澳门政府非常重视“报刊亭”的发展,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支持“报刊亭”的经营和发展。这些政策措施包括提供租金补贴、简化审批手续等,为“报刊亭”的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香港和澳门“报刊亭”的繁荣,是和他们社会发展的繁荣融为一体的,我们不禁要问:香港、澳门人是不会不懂看手机用手机吗?他们当然懂得,但他们更懂得,有些东西是不该被“快捷”“方便” 所取代的。香港、澳门人认为,“报刊亭”不只是卖报卖刊的地方,它是城市的 一种“文化标点”,是你走累了能歇脚的地方,是你想找份真实新闻的地方,是你能可信可依赖的地方,是老人能回忆年轻时光、孩子能遇见第一本第二本喜欢的图书的地方。它承载的不是城市的 “落后”,而是城市的人情味,是在慢慢流淌的日子里,最该留住的那份 “温馨”。香港、澳门“报刊亭”的繁荣, 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首先,我们应该重视阅读文化的培养,提高市民的阅读意识和阅读兴趣。政府可以通过举办各类读书活动、建设阅读设施等方式,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让阅读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其次,“报刊亭”经营者,应该积极创新,拓展业务范围,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可以结合互联网技术,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经营模式,为顾客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第三,政府也应该加大对“报刊亭”的支持力度,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为“报刊亭”的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与空间。可以通过提供租金补贴、税收优惠或政府与个人共建,免费使用街角建亭所占土地等方式,减轻“报刊亭”经营者的负担,让“报刊亭”在城市中继续发挥其文化传播的作用。还可号召和鼓励社会各界筹建与城市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相匹配的“新型报刊亭”
结 语
“报刊亭”,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灵魂和文化的一个侧影,它曾经承载着市民们那份阅读的乐趣,它的消失,让我们看到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不能忘记那些曾经陪伴我们成长的文化符号,更不能让城市的这一记忆在岁月的长河中彻底消逝。我们的政府,我们的人民,应该共同努力,重拾“报刊亭”的文化温度,让它成为城市文化的永恒记忆,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我想起了那年去香港,在油麻地的街角,突然看见一间亮着灯的“报刊亭”。铁皮顶刷着新漆,里面堆得满满当当:中文报纸、英文周刊、本地杂志,还有印着卡通图案的儿童读物。我看见一位戴着礼帽的老人,在慢慢翻着一份报纸,然后叠了叠拿在手里,随手递给摊主一张港币,摊主笑着找零,他的笑容,他的动作,都和我记忆里潍坊的一位老人一样。那一刻我站在路边,鼻子突然发酸, 原来,“报刊亭”不是只能用来消失的,在城市的街头街角,还应留住这样的温暖。
从香港我又去澳门,在议事厅前附近,也看见过好几家比较旧的“报刊亭”,有的“报刊亭”里还摆着本地的文创小物件,路过的人会停下来,要么买份报纸,要么和亭主人聊几话。
我在想,如果可以,我在我的城市,多么希望某天路过某个街角时,能突然看见那抹蓝绿色铁皮顶的“报刊亭”,“亭长”正在整理杂志,折叠报纸,悬挂文学期刊,街上刮着微风,风里飘着油墨的馨香,还像以往那样,等我走过去,说一句:“师傅,还是给我拿那本《当代》吧!”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招聘启事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投稿通道 | 专家团队 | 工作人员查询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法制晨报网,北京讯闻
客服电话:010-69960698 邮箱:2838403369@qq.com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京ICP备20000290号|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247号
全国公安网络备案:11010802030821 电子邮箱:2838403369@qq.com
信息支持:城市管理法治研究中心 技术支持:讯闻文化传媒.法制晨报网
免责声明:转载本网原创内容请注明出处。本网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 请联系本网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