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本海•著
乾坤清朗,日月昭彰。金鸡破曙,法帜高扬。
观夫《法治晨报》,诞于寅旦,立乎苍茫。承羲和之驾,披阊阖之光。笔化龙泉之锷,纸成獬豸之裳。 载典章而传九域,护兆庶以守八荒。
其基也,若泰岳临霄,镇坤维而不摇;其益也,如甘霖润物,入黍稷而潜浇。字剖圭璋,析律令之玄奥;栏分星斗,纳寰宇之新潮。揭魍魉于幽窟,剑气冲牛斗;颂青鸾于柏台,德辉映舜尧。
昔有寒氓泣路,商贾惊桡:弱质困于棘木,孤雏坠于鸱鸮。幸得报人秉烛,笔挟风雷;访闾阎而录瘼,据法典以削淆。 终使覆盆见日,暗室启朝;迷舟得楫,危栈获桥。遂令市井复歌吹,闾巷绝悲号。
今逢法典鼎新,云衢星构。报亦乘骐骥之驰,融天地之秀:短视频传律义,如澍雨倾畴;直播间解民疑,似北斗指攸。更见模拟公庭,使枯文生色;漫画释律,令稚子知猷。乃使法雨浃人心,正义萌如韭。
至若晨钟警世,法笔擎苍。不慕浮云蔽月,甘为砥柱擎梁。万纸风行,铸秦镜悬华甸;九域砥定,歌轩尧治圣邦。愿效:黄山松劲,凌霜愈傲; 长江浪奔,越峡弥刚。永作:民之喉舌,国之纪纲; 法之炬火,世之津航!
水调歌头•法治晨报
晨光破云晓,纸页载清声。
一栏纲纪经纬,句句见峥嵘。
细数人间公理,辨得是非曲直,道义满襟胸。
墨里藏锋刃,斩棘护民宁。
明法典,宣条例,助民生。
肩头责任千担,昼夜未曾停。
既为公平立镜,更替刚方传语,风雨亦兼程。
晨读当承志,法治筑新城。
颂曰:
晨钟破晓递新声,法意盈笺伴早程。
典诰研精分枉直,谳词敷畅辨昏明。
笔锋似剑除奸慝,墨彩如膏润众情。
一纸风行扬正道,九州长治赖斯鸣。
以笔为舟,载法行远
——品读王本海先生《法治晨报赋》《水调歌头·法治晨报》及七律诗
文/王汐雯
近日,拜读国际作家和作曲家协会联合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央新影发现之旅频道《文化强国》栏目首批特聘高级智库专家王本海先生的《法治晨报赋》《水调歌头·法治晨报》及七律诗三篇新作,深为折服。王先生以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之理性思维,融诗人、辞赋家之浪漫情怀,在古典与现代、文理与人文的跨界交融中,赋、词、诗三体并用,为我们立体奏响了一曲法治与人文的交响乐章。
一、跨界视野下的文体创新:赋词诗三体并臻,各展其长
作为一位兼具工科严谨与人文情怀的跨界学者,王本海先生对传统文体的驾驭能力令人惊叹。《法治晨报赋》以汉赋之铺陈体式,融"四维文化透视"之创新模型,展现出宏大的法治叙事格局。开篇"乾坤清朗,日月昭彰"八字,如泰岳临霄,奠定法治之崇高;而"笔化龙泉之锷,纸成獬豸之裳"之句,既以"獬豸"神兽喻指法治精神,又以"龙泉"宝剑象征媒体锋芒,工科之精准与人文之意象在此完美交融。
其《水调歌头·法治晨报》则以词体之婉转,承续赋体之精神。"晨光破云晓,纸页载清声"呼应赋中"金鸡破曙,法帜高扬",却以词之凝练勾勒出法治晨报的清新形象;"短视频传律义,如澍雨倾畴;直播间解民疑,似北斗指攸"更将新媒体普法融入传统词牌,既守《词林正韵》之格律,又纳时代发展之新声,堪称"旧瓶新酒"的典范。
而压卷之作七律诗,则以其工稳精切,为这一法治主题创作画上圆满句号。"晨钟破晓递新声,法意盈笺伴早程"一联,既点明《法治晨报》作为晨间媒体的特性,又以"法意盈笺"凸显其法治内涵;"典诰研精分枉直,谳词敷畅辨昏明"一联,对仗工整,精准概括了法治媒体研析法理、明辨是非的核心职能;尾联"一纸风行扬正道,九州长治赖斯鸣",更是将报纸的影响力与国家的长治久安相联系,展现出宏大的格局视野。这种"一题三体"的创作实践,正是王本海先生作为跨界学者的独特标识——既能以赋体铸就史诗,又能以词牌书写时代,更能以律诗收束点睛。
二、法治精神与人文情怀的三重奏鸣
王本海先生的法治主题创作,始终贯穿着其作为文化学者的社会责任与人文关怀。在《法治晨报赋》中,他从"寒氓泣路,商贾惊桡"的民生困境,写到"报人秉烛,笔挟风雷"的媒体担当,再到"覆盆见日,暗室启朝"的正义实现,以赋体之铺陈还原法治进程中的人文温度。这种对弱者的共情与对正义的追求,与其在《初心灿若霞》中"帮老人擦霜""给孩子递书"的细腻笔触一脉相承,展现了他"以文载道、以歌咏志"的创作初心。
而七律诗中"笔锋似剑除奸慝,墨彩如膏润众情"一联,更是精妙概括了法治媒体的双重使命:既要如利剑般锋芒毕露,揭露犯罪、铲除奸邪;又要如膏雨般润物无声,教化民心、滋润民情。这与王本海先生作为中国·思路海浪花文化艺术服务中心总策划所倡导的"宣扬真善美"理念完全契合,体现了他将法治精神与文化传播相结合的独特视角。
三、从古典文脉到时代新声:一位文化使者的创作启示
王本海先生的创作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传统文体现代化转型的精彩样本。他深耕《百城百赋》系列,以赋体镌刻山河;创作170余首歌曲,以音乐传递时代强音;更以诗词律绝书写地域文化。这种多元一体的创作格局,使其法治主题作品既有《法治晨报赋》的雄浑壮丽,又有《水调歌头》的灵动婉转,更兼具七律诗的工稳精切。
赋、词、诗三体虽形式各异,但精神内核一以贯之:都以法治精神为骨,以人文关怀为魂。正如七律结语所云:"一纸风行扬正道,九州长治赖斯鸣",这与赋中"愿效黄山松劲,凌霜愈傲;长江浪奔,越峡弥刚"的铮铮誓言,词中"晨读当承志,法治筑新城"的殷殷期盼,形成三重奏鸣,共同表达了王本海先生对法治社会建设的深切期待与坚定信念。
结语:法治星河中的文脉薪火
王本海先生以《法治晨报赋》《水调歌头·法治晨报》及七律诗三篇之作,再次证明了其作为当代跨界文化学者的深厚功力。他以古典文体奏时代强音,以多元创作传法治精神,赋、词、诗三体并用,共同构筑起一座法治文化传播的立体大厦。在这法治星河中,他正如一位持炬航者,以文为舟,以法为楫,载着千年文脉与时代新声,驶向那"九州长治赖斯鸣"的壮阔未来。
(作者系中国·思路海浪花文化艺术服务中心评论员)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招聘启事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投稿通道 | 专家团队 | 工作人员查询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法制晨报网,北京讯闻
客服电话:010-69960698 邮箱:2838403369@qq.com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京ICP备20000290号|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247号
全国公安网络备案:11010802030821 电子邮箱:2838403369@qq.com
信息支持:城市管理法治研究中心 技术支持:讯闻文化传媒.法制晨报网
免责声明:转载本网原创内容请注明出处。本网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 请联系本网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