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满则亏,水满则溢,是否总是在最美的时刻就意味着凋落。
正像我在茅箭区大川镇浪溪村所看到的这棵千年的银杏树,当它开始披着一件华美的金袍,呈露出让人炫目的金色时,于是,光彩开始暗淡了,这棵树渐渐无声地落叶了。
是否人生也常常都会是这样,在最挚爱时刻开始分离,在最疯狂时刻开始沉寂,在最繁华时刻开始谢幕。也许这世界上本就没有什么永恒的事物,永恒只不过是一种记忆,但记忆也不一定能够永恒,最终会随着时间的消逝记忆也变得模糊了。
但我所面对的这棵树,我感觉到了它的永恒。就算是在萧瑟的秋风中它完全落叶了,铺成了一地的锦绣,这一地的锦绣也能够成为人们记忆中的永恒。而且,在来年的秋天,你一定会看到一个更加美丽的秋天。那棵巨大的银杏树在日渐萧瑟的大地上,像一面高昂的旗帜坚定地耸立在无边的旷野中。
为了能够在秋天窥见它这一时半刻的惊艳,无数的人们来到它的面前凝望、怀想和感叹。因此,相对于人类短暂的生命来说,我认为那是一棵有灵魂的树。
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存在的意义已经超越了人类实现价值的意义。当我看着它巍峨挺拔、枝柯交错,浓绿如云,抚摸它好几个人伸展手臂尚无法合拢的虬曲苍劲的枝干时,我似乎感悟到了岁月的沧桑在其身上刻下的印迹,记载着人类从远古走向未来,从愚昧走向文明的进程。
关于浪溪村的那棵古银杏树,据当地村民介绍,浪溪村的古银杏是唐中宗李显被贬房陵(今房县)时,路过此地种下的,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是鄂西北境内现存最古老的银杏树之一。经过专家勘查,这棵树的树龄约1580岁,也是现存最古老的活化石植物之一。
面对这棵古银杏,我有时也会像史学家那样偶有沉想,为什么李显一定要在这儿栽下一棵银杏树呢?是否在他被贬房陵路途中他已经感知到自己将会再次崛起,故而栽下这棵银杏树以此见证呢?又或者,李显自己本身也喜欢银杏树那象征中华民族坚韧顽强、奋发图强的品性,能够在荒芜的旷野地里倔强地生长几千年?又或者,在浪溪村这块偏远的地方,当年也曾是车水马龙,人烟稠密,银杏树也是栽植在瑰丽壮观、气象宏阔的神社边的一个社树呢?
《襄阳郡志》明天顺三年(1459年)记载,郧阳山区“山高水急,路径崎岖,不通车辙,诚四塞险固之地也。”运盐要走盐道,古盐道,在房县、竹山、竹溪县的地方志书中称“盐大道”。在今大川镇卡子村三组,仍然有八十多步古石梯,是一段保存完好的古盐道,也是昔日由郧县经十堰到房县的唯一通道。茅箭区志载明,大川浪溪自古就有着“千年古道、郧房咽喉”美誉,绵延数十里的高山廊道,是自古以来汉江以北通房县、竹山、竹溪和神农架的必经之地,曾是十堰南北信息、物资和人流的驿站和关隘。
由此可以想象,在可以查阅的400多年前,这里当年也是人声鼎沸、门庭若市、软红香土繁荣气象。当年在高大的庙宇旁边,这棵银杏树也已经生长了1000年了,它的巍峨挺拔、枝柯交错的身姿,以及葱茏劲秀,浓绿如云的色彩,给深山偏僻的古盐道增添了一层神秘深幽,如梦如幻的色彩。
我又想起《庄子.人间世》说过的那个故事,说是有位木匠在一个神社边发现了一棵栎树,大到足以遮蔽一千头牛,拜访的人群车水马龙。但是木匠却不屑一顾。认为那是一棵没用的树,做成船会散架,做成棺材会加速腐朽,做成器具会裂开。后来栎树托梦给木匠,说你是拿什么标准和我做比较呢?那梨、橘子、柚子等等水果,哪个不是因为果子成熟被摘取,连带枝条被折断。我就是因为无用,才让我得以保全自己。你怎么会懂我呢?木匠醒来把梦中的情景讲给徒弟,徒弟说:“既然是求取无用,那它又怎么要作为社树呢?”木匠对徒弟说,它不做社树,岂不是还要遭到砍伐吗?它保全自己的方法与众不同,又岂是常理可以理解得了的?”
而今,浪溪村边的神社却已经没有了,那古盐道遗迹——过风楼,距今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也只是还残留有古碑及拴马石,碑上文字有的依稀可见,以及那些还保留有明清村落、岩屋、马家寨,无声地叙说着旧日曾经的辉煌。神社没有了,那棵古老的银杏树也做不成神社边的神树了。然而,银杏树并没有因为神社的消失而遭到砍伐。它还是依然静静地昂然挺立在那儿,任山风吹过它擎天的华盖,偶或又听树上鸟鸣的声音,似乎大自然的天籁之音也不过如此了。
于是,我又想起《庄子.人间世》里木匠对徒弟说的话,“栎树它保全自己的方法与众不同,又岂是常理可以理解得了的?”因此,我只能认为,浪溪村这棵古银杏树是一棵有灵魂的树。它生存的法则已然突破了“有用”和“无用”的界限,跳出世俗的所谓“成功”与“失败”的规则,遵循着合乎天道的自然本性,在内心深处自由成长,从而长成了这样一棵参天大树。
庄子曾形象地点出:“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是的,一旦主要的精神消耗在这样向外的追求之中,那么生命本身的滋养便成为问题。苏东坡诗云:“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那么,就让我们去朝圣那棵有灵魂的银杏树吧,我们也许能够在它的身边,感觉到内心最真实向往,从而真正获得一种挥洒自如的人生。
作者:卜昌学
单位: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纪委监委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招聘启事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投稿通道 | 专家团队 | 工作人员查询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法制晨报网,北京讯闻
客服电话:010-69960698 邮箱:2838403369@qq.com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京ICP备20000290号|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247号
全国公安网络备案:11010802030821 电子邮箱:2838403369@qq.com
信息支持:城市管理法治研究中心 技术支持:讯闻文化传媒.法制晨报网
免责声明:转载本网原创内容请注明出处。本网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 请联系本网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