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晨报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制改革 > 正文

为了做强这颗“芯” 他们共同发声

      日期:2021-03-26 05:28:20
导读:2021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出席院士。(来源:农业农村部网站)【编者按】种子被称为农业的芯片,种业发展直接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和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

2021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出席院士。(来源:农业农村部网站)

【编者按】种子被称为农业的“芯片”,种业发展直接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和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打好种业翻身仗做了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全国两会期间,种业创新更是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3月20日至24日,2021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在海南三亚召开。29位院士及百余名国内外权威专家齐聚一堂,为打赢种业翻身仗寻求新思路、探索新方法。论坛期间,院士们围绕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加强农业良种技术攻关等话题纷纷建言献策,一起来看看。

★ 加强良种来源和供给保障 提高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 ★

● 生物育种成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新引擎。生物育种是种业创新的核心,构建现代生物育种创新体系,强化种质资源深度挖掘,突破前沿育种关键技术,培育战略性新品种,实现种业科技自强自立,是解决“种源”要害,打赢种业翻身仗的关键,是牢牢把握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的根本保障。
 

● 国外种质资源对我国农作物育种和现代种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长期保存的52万份农作物种质资源中,国外种质资源比例不高,强化种质资源引进与开发是我国打赢种业“翻身仗”的关键,中转基地的作用凸显。
 

● 加强种质资源引进,要在中转基地探索独立的种质资源管理政策、建立种质资源进关绿色通道和制定商业种子、种苗便利入境管理办法,减少进口审批环节和进口手续,如不要求对方提供检疫证明等,修订当前的植物检疫病虫害清单,所有进关种质资源可以走绿色通道,直接交给海南检疫基地监管,其他非海南海关入境的种质资源,也可以直接送交海南检疫基地,方便国外种子进得来。
 

● 当前要做好相关机制体制建设,检疫与入国家库可考虑同步实施,检疫合格的种质资源留存一份给国家库,一份送交引进者,检疫合格的企业种质资源可送交企业;探索建立全国统一种质资源引种信息系统和建立合作鉴定与共享机制,如所有的种质资源必须在海南南繁基地种植一年,以‘待引资源登记备案、引进资源、强制性隔离检疫、生物安全性检测、引进种质试种观察’的模式建立规范引种信息系统,及时有效保护珍贵的种质资源,确保生物安全。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

● 如果说种子是农业的芯片,那么种质资源是芯片的核心。国家作物种质库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大国重器,是作物种质资源的“人才库”,是打赢种业翻身仗的“弹药库”。目前,国家作物种质库保存种质资源总量突破52万份,稳居世界第二位,涉及粮、棉、油、果等340种作物及相关的野生近缘植物,共2000多个物种。
 

● 目前我国还存在种质资源保有量与精准定量不够,革命性、颠覆性基因发掘进展滞后,种质资源关键核心技术原创性不足等问题。
 

● 新国家作物种质资源库今年建成后可保存150万份种质资源,保存能力将位居世界第一,其中主要设备也将实现“国产”。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钱前

● 保护海南地方猪种五脚猪意义重大。地方猪种是宝贵的遗传资源,因此加强对海南本土传统猪种五脚猪的保护、开发及利用就显得极为重要。我国地方猪种具有肉质优良、抗逆性强等优点,但随着引进品种的增加,地方猪品种数量呈减少的趋势。与此同时,生长慢、瘦肉率和饲料转换率低等劣势也在一定程度制约其有效保护和产业化生产。
 

● 要建立符合条件的现代化保种场,采取多种育种技术联合应用完善育种体系,对地方猪种资源进行充分有效的开发利用,运用特色饲料资源调控并改善地方猪胴体性状与肉品质、以地方粮养地方猪。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印遇龙

★ 推进种业科技创新 突破卡点、补上短板 

● 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是:高产稳产、优质营养、高效安全、农业工业化。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到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新阶段,必须更加依靠科技实现创新驱动,源源不断地为农业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供强大动力。
 

● 生物育种是未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非常重要的方面,未来将通过南繁硅谷,进一步应用生物育种技术,培育更多的高产、优质、抗逆、高效的种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让大家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健康。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研究员李家洋

● 加强对光合作用的研究对解决当前人类面临的粮食、能源和环境资源等问题意义重大。
 

● 海南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气候优势,应在搭建基础研究平台、提升技术水平等方面持续发力。海南还应关注如何提高光合作用效率,提升植物光能转化率和碳同化效率,进而提升农作物产量。目前我国的科学家通过改造光呼吸通道提高水稻光合作用效率,改造后的水稻植株光合作用效率、生物量、产量显著增加。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匡廷云

● 相比起传统育种技术,生物育种技术实现了新的突破,使农作物育种变得更精确、更高效。以生物育种创新打好玉米种业翻身仗,而生物育种最关键的就是基因编辑技术。
 

——中国工程院院士、玉米育种专家戴景瑞

● 好的品种是专门化的,这就要求我们水产育种的技术要不断更新,为水产业提供相应的良种。
 

● 目前国内水产业中,海外品种占了较大的市场份额,仍然缺乏类似三文鱼这样的重大品种,靠一条鱼就能支撑起一个产业,这就需要科研人员不断地攻克水产育种的难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院长包振民

● 打赢种业翻身仗,关键要保护和利用好种质资源、强化自主创新开展科研攻关、扶持种企做大做强做优和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 当前品种研发呈现出向优质专用、绿色环保、抗病抗逆、资源高效、适宜轻简化、机械化等方向多元化发展的态势,合成的新产品、新产业、新生活方式带来的生物智造也将为产业发展带来无限可能。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

● 粳稻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粳稻生产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的整体,关系到品种结构的调整和区域优势的发挥,特别是关系到管理好通胀预期和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 今后要坚定地发展粳稻产业,特别是在东北地区,要实现粮食生产、黑土地保护、湿地与环境的安全、平衡与可持续发展。未来我国粳稻育种策略,在育种目标上要高产与优质并重,在育种技术上要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并重,在育种政策上要商业化育种与公益性育种并重,同时还应加强适于直播品种的选育。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教授陈温福

★ 创新“政、产、学、研”新机制 加快提升种业产业化水平 

● 近年来,种业企业数量增长,研发投入明显增多成为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我国农作物种业市场规模持续提升,达到1201亿元,为全球第二位。同时种业企业快速发展,“育繁推”一体化企业达到98家,企业整体研发投入为42.3亿元。
 

● 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种业企业育种创新能力仍亟待提高。科研院校、高等院校仍是种业科技创新主体。虽然我国目前已有种业企业5000余家,但仍存在着数量多、育种规模小,低水平重复建设以及技术力量分散且创新能力弱等不足,尚未形成种质资源、品种创制、种子繁育、市场营销等全产业链创新链条。相较而言,经历200余年发展,美国、法国等国家形成了政府投资公益性、基础性研究,企业投资种业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格局。这对我国的种业发展具有一定启发意义。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

● 良种联合攻关已经显示其巨大潜力,必将在“种业翻身仗”中起到引领作用。推进育种理论与技术创新,充分应用分子育种技术,使传统育种向精准高效育种转变;推进建立基因组编辑产品的分类评估与简化监管办法,加快产业化进程等应该是接下来联合攻关的重点方向。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胡培松

● 我国特色蔬菜年种植面积稳定在9400万亩左右,其中辣椒年种植面积3200万亩,年总产量6400万吨。国内需求的增加将给特色蔬菜产业带来重大发展机遇,育种单位应加大专用型品种培育与推广,实现品种多样化和消费多元化无缝对接。
 

● 要选育适合机械化生产的品种,研发适合机械化的栽培技术;选中外观、口感、风味优质的高品质蔬菜;提升育种技术,加快品种选育速度等。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校长邹学校

● 打赢水产种业翻身仗,提高水产育种核心竞争力,关键是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发挥主导作用,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但是,当前水产育种企业普遍存在科研人才不足的现象,因此,要创新“政、产、学、研”新机制,为科研人才进入企业创造积极条件,使育种企业在繁种、推广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鱼类遗传育种专家刘少军

● 一个是人才,一个是要补齐科研平台的短板,这两方面对海南种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三亚作为国家重要的南繁育种基地,具有温热资源,可以加快育种速度,扩大选择空间,加快“卡脖子”问题的解决。如今依托海南自贸港建设,海南的政策优势十分明显,对海南在科技创新上,特别是种业创新方面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 种子研发是一个复杂的环境系统,需要许多基础研究的支撑,温热的气候资源与政策环境只是其中的一些方面,科研工作者更需要一个完备的研究平台。因此,海南应该注重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搭建专业的研究平台,相信海南在种子创新上一定能作出不一样的成绩。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种康


cm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招聘启事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投稿通道 | 专家团队 | 工作人员查询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法制晨报网,北京讯闻
客服电话:010-69960698 邮箱:2838403369@qq.com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京ICP备20000290号|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247号
全国公安网络备案:11010802030821  电子邮箱:2838403369@qq.com
信息支持:城市管理法治研究中心 技术支持:讯闻文化传媒.法制晨报网
免责声明:转载本网原创内容请注明出处。本网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 请联系本网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