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情、共鸣中缩小“文化折扣”
随着全球文化交流和融合的不断深化,中国电影正在积极地走出去,在这一过程中,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折扣”是阻碍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中国电影既需要有独特的东方智慧,更要着眼于文化多样性的全球化语境。既要充分了解正视海外受众的文化背景和理解视角,更要善于从不同的社会与民族中找到文化共情和心理契合点。
我们需要以“和而不同,美美与共”作为创作和传播理念,在挖掘民族文化资源的同时,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甚至是不同信仰的故事元素融合并为我所用,提高中国电影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注重培养海外观众的“中国式”审美,努力打破国外观众对中国电影固有的刻板印象。
现实题材电影《我不是药神》受到海外观众的关注,得到很高评价,是近年来一个成功案例。它直面现实中的天价药物、病患的实际处境,投射出背后的医疗体制弊端,谱写出法律、利益、生命三者之间的人性之歌。现实主义作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可以与各国观众产生共情、共鸣和互动。所以,中国电影人要更多地创作出立足本土、内容扎实的中国故事,注重对生活的观察和人性的表达,向世界展现更加真实、客观、立体和全面的中国。
在全球化背景下,合拍片是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重要途径,从资金、文化和市场等方面实现跨国、跨地区交流,能够资源互补,实现效益、利益最大化,共同推动文化传承。比如中法合拍电影《狼图腾》将中西方文化融合创作,成功地将文化自主意识与世界思维范式相结合。又如,张艺谋在电影《长城》的创作过程中综合考量世界不同国家、地区的观众心理,成功引起海外关注,给中国电影的跨文化合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挖掘“亚洲电影共同体”潜力
中国电影“走出去”,不应仅面向英语国家或北美主流电影市场,可以借助共建“一带一路”,将亚洲儒家文化圈特别是东南亚地区作为重点。事实上,飞速发展的亚洲电影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世界电影格局,亚洲各国在电影交流中存在天然优势。在互通互鉴中携手共建“亚洲电影共同体”,不但能够促进中国电影多元化、多样化,还可以提升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影响力。
东南亚地区是中国电影最早的海外市场,与中华文化圈有着亲缘性与接近性,长期以来与中国电影的发展联系密切,观众对中国电影的理解程度更高,“文化折扣”相对较小。因此,中国应与东南亚各国积极开展电影合作,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人文交流活动,为东南亚观众提供更多认知中国文化的机会,提升中国电影在这一地区的能见度和认可度。
亚洲各国之间可以更好地互通互鉴。比如,通过亚洲国家的国际电影节平台,如上海国际电影节、东京国际电影节、釜山国际电影节、亚洲电影大奖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平台,展示优秀的亚洲电影作品,发掘培养亚洲电影人才,推动电影的海外传播。又如,通过合拍片形式,亚洲各国相互学习、探讨,在尊重各国文化差异的同时,努力追求亚洲文化内在共通性,扩大“文化间性”,挖掘共有文化,创作出更多面向世界的作品;通过技术互补,在与韩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不断合作、交流和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中国电影的特效等技术制作水平;通过“一本多拍”的合作模式,让同一个故事在不同国家落地,结合本土文化讲述本国故事,更好地展现多元文明。
讲好“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来,其理念和精神日益深入人心,并伴随共建“一带一路”等实践活动而不断丰富,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认同。这也为中国电影提供了丰富素材和价值指向。
一方面,中国电影需建立起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衔接、富有包容力和感召力的价值观,找到富有人文内涵、艺术感召力的中国故事。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传统文化,为中国电影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故事资源。国潮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位列2019年全球票房排行榜第十名,打破了美国动画片在全球市场的垄断,堪称“黑马”,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故事取材于中国神话。影片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同时,也让世界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中国美学韵味。而被称为中国科幻电影开元之作的《流浪地球》,更是在北美收获了588万美元的票房,影片传递了中国价值观和对于人类共同未来的理解,展示了中国解决问题的方式,同样引起海外观众的兴趣和关注。
另一方面,中国电影还亟须谋划出全新的传播策略,创造出新的话语体系,把握住中国话语、中国表达的国际传播主动权。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构建的“共同体美学”理论,是基于当前中国电影的历史语境和全球化定位,也是立足于“我者思维”基础上的“他者思维”,更强调了中国电影力求通过合作达到和谐,从而实现共同诉求与利益的最大化。“共同体美学”旨在通过电影与全世界观众建立起共通的情感,在世界关注的话题和人类共同价值观中,打破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壁垒,构建起有效的对话渠道、对话方式、对话空间,与海外受众产生共情、共鸣,形成良性互动,从而帮助中国故事、中国精神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加鲜明的展现,让中国电影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
中国电影需要持续不断地摸索、探索既能代表民族特质和核心文化,又能被世界电影市场广泛接受的有效路径。中国电影人应不断思考并挖掘东西方的共性,促进中西方的认知对接,以人类共同文化价值观为立足点讲述中国故事,建构国家形象;以“共同体美学”为主要理论支撑,寻找有效的输出模式和共同的思维方式,以包容、互动和开放的态度来增加与世界共通的意义空间。
(作者为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
《 人民日报 》( 2021年11月28日 06 版)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招聘启事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投稿通道 | 专家团队 | 工作人员查询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法制晨报网,北京讯闻
客服电话:010-69960698 邮箱:2838403369@qq.com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京ICP备20000290号|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247号
全国公安网络备案:11010802030821 电子邮箱:2838403369@qq.com
信息支持:城市管理法治研究中心 技术支持:讯闻文化传媒.法制晨报网
免责声明:转载本网原创内容请注明出处。本网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 请联系本网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