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既是一部政权交替更迭的人文史,也是一部兴利除患的治水史。城市的建立,首要考虑的是“水”的问题,民族种群的繁衍,首要解决的就是“水”的问题。在泱泱华夏文明中,从古至今,治水即兴农,天下可定,重视水利,是国之大事。大禹治水、李冰治都江堰,就是我国古代治水的典范。中国历代王朝的首都,无不是依山傍水而建,政权无论怎样更替,治水兴农,绝对是稳定人心、休养生息的必做大事。
伟大领袖毛主席早在1934年就作出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论断。在新中国成立之际,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便将兴修水利视作国家经济恢复和建设的重要大事。“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这些高屋建瓴的指示精神,就是毛主席忧心新中国水利落后的现状,向全国发出的“大办水利”的一系列动员令。
韶山灌区的修建,也是湘中大地水患频发、人民深陷自然灾害苦不堪言的情况下,党中央作出的英明决策。时任湖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副省长华国锋同志担任指挥长,打响了兴修水利、改天换地的人民战争。十万湖湘儿女自发自觉地向大自然宣战,他们手提肩挑、攻坚苦战,用短短十个月时间即完成了韶山灌区主体工程的建成通水,创造了水利史上的人间奇迹,书写了一首人定胜天、重塑山河的英雄壮歌。
五十七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数十载栉风沐雨,正是因为有了韶山灌区的倾情浇灌,昔日疮痍成沃土,昔日荒山变绿洲,可谓沧海桑田、山乡巨变,但不变的是它一渠清水福泽万民的博大情怀,是它扎根人民、服务人民的初心使命。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作为农业现代化的立足点、实现全民族共同富裕的“最后一公里”,必须得到全党全社会的共同重视和关注,韶山灌区也责无旁贷。韶山灌区作为湘中大地最大的灌区,是湘中农业和湘中水利的坚实保障,在新的历史时期,也将承担新的使命,必定要在中央一号文件的引领下,发挥乡村振兴主力军的积极作用。
韶山灌区是湘中粮食安全最可靠的压舱石。粮食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也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粮食安全首要的是水安全,没有水安全,粮食安全就是无本之木。“食为政首,粮安天下。”为粮食生产提供水源的韶山灌区,长年水质确保在地表二类水标准,这与韶山灌区长期以来坚持水质管理密不可分。韶山灌区的灌溉是以自流灌溉和提灌相结合,灌区沿线没有工农业废水注入,确保了水没有面源污染。同时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人民群众自然形成了维护韶灌用水秩序,共同参与水质保护的自觉,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水质优质可靠。湘潭县、湘乡市多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韶山灌区为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立下了汗马功劳。
韶山灌区是农业生态和农业综合发展最牢固的稳定器。农业是一个大课题,最重要的还是生态,生态要靠水来滋养。农业除了传统的粮食生产,还有林、牧、副、渔等各大产业,共同组织农业这个最大的生态圈。水美则景明山秀,水美则天朗气清,韶山灌区的水体稳定优质,水资源的源源不断,有力地维护了湘中大地的农业生态系统,被湘潭人民亲切地称为“莲城绿道”。郁郁葱葱的林地,是自然生态的天然氧吧,种养殖业的发展,为农业兴旺、农民增收提供了动能,渔业更离不开水,优质的水养出肉味鲜美的淡水鱼,为人民群众舌尖上的体验提供了最好的食材。韶山灌区为农业生态所作的贡献,是“莲城绿道”最牢固最稳定的生态廊道,其价值无可替代,更无可估量。
韶山灌区富足充沛的水资源是乡村振兴最大的能量源。解决了水源问题,才能解决乡村振兴一系列问题。一渠清波从洋潭进水闸进入韶山灌渠,44.5立方米/秒的进口流量,每年恒定地为农业提供水资源4.6亿立方米,为湘乡、湘潭县、韶山、雨湖和九华农业提供着重要支撑。韶山灌区渠道沿岸,有湘乡、湘潭县、雨湖姜畲现代农业示范园等农业重点园区作为乡村振兴的龙头和典范,是韶山灌区要优先保障的用水大户,是承载着当地特色农业和高效农业的一面旗帜。在韶山灌区“十四五”规划中,灌区下阶段将进一步完善功能,力争扩灌60万亩。这意味着韶山灌区将服务更广阔的区域,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大的能量源,韶山灌区作为三农工作的排头兵、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是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
新时代新征程,新蓝图新使命。在广袤无垠的三湘大地上,在乡村振兴旗帜的指引下,韶山灌区乘着“十四五”改革发展的东风,着力“高效节水型、智慧管理型、综合效益型、绿色生态型”四型灌区现代化建设,用它奔腾不息的汩汩清波,在波澜壮阔的乡村振兴大舞台上,书写着它肩扛使命、奉献有为的新篇章。(方毅)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招聘启事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投稿通道 | 专家团队 | 工作人员查询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法制晨报网,北京讯闻
客服电话:010-69960698 邮箱:2838403369@qq.com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京ICP备20000290号|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247号
全国公安网络备案:11010802030821 电子邮箱:2838403369@qq.com
信息支持:城市管理法治研究中心 技术支持:讯闻文化传媒.法制晨报网
免责声明:转载本网原创内容请注明出处。本网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 请联系本网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