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晨报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每日头条 > 正文

用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

      日期:2023-03-07 06:47:23
导读:3月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3月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近日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首任院长、中宏观察家宋才发就相关话题接受本网专访。

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首任院长

       数字经济规则下的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请您结合《政府工作报告》对新时代新阶段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问题做一个深入的解读?
 
       宋才发: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随着我国产业数字化发展不断提速,数字经济在三次产业中的渗透率不断提高,正在推动传统产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在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的同时,也促进了共享发展和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必须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始终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大力增强质量意识,视质量为生命,以高质量为追求;必须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深入转变发展方式,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加快形成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唯有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促使科技研发转变为产业驱动,真正实现“国强”“民富”的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数字经济是全球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的特性,它不仅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重要支点,可以延伸产业链条,畅通国内、国际经济循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发展数字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2012-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11万亿元增长到45.5万亿元,多年稳居世界第二,数字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21.6%提升至39.8%。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互联网技术下数据的爆发式增长。数据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已经成为一种基础性的经济资源,是推动构建数字经济规则和数字经济治理体系的前提和基础。作为新兴的数字经济大国,我国积极推动国内的数字化发展、相关数字经济规则的制定、保障数字经济在新时代的健康有序发展。譬如,我国实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个人信息权益以及促进个人信息的合理利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可以说数据作为数字经济中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合理“流动”的,数字经济下的市场空间是“共通”的,数字经济的发展机会也是“共享”的。
 
       新时代新阶段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必须以高质量发展为标准,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充分把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只有以新发展理念为衡量标准,才能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进一步增强经济的竞争力、创新力和抗风险能力,全面塑造发展的新优势,推动各个战略重点目标的顺利实现。在“十四五”规划实施期间乃至更长的时间内,我国需要进一步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数字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要进一步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中国发展模式的“换挡升级”,主要体现在稳定的发展质量和合理的发展速度上。
 
       创新驱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结合当前形势,您对此有何学习体会?
 
       宋才发: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高质量发展动力问题。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是产业转型,创新是产业转型的第一动力。坚持以创新引领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是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出路。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可以说实现高质量发展,重在创新,也难在创新。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必须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我国新时代新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仰赖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是更加激烈的科技竞争,只有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我国在全球竞争中才能掌握主动、赢得优势。没有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成功实践。在“十四五”规划实施期间,要加强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围绕市场主体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的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着力引导中小微型企业创新发展,促进产业链上中下游融通联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完善创新人才培养发展机制,健全创新要素收益分配体制。
 
       唯有创新,才能摆脱对既往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创造出更多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增量价值,高质量发展的成色才会更足。只有坚持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升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促进新兴产业、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融合发展,才能确保实体经济稳步发展,增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韧性和产业支撑。就全国整体而言,要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就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通过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结合当前形势,您对此有何学习体会?
 
       宋才发: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效果体现在人民美好生活实现的程度上。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发展理念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方式和发展成效,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只有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才能有效破解一系列结构性、周期性、体制性问题,才能有效应对外部冲击,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新发展阶段的主题是高质量发展,这是区别于以前发展阶段最显著的标志。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做出的科学判断。在“十四五”规划实施期间,需要着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发展中的“数量缺口”逐渐被填满了,“质量缺口”还较大;过去“有没有”的问题基本解决了,现在“好不好”的矛盾突出了。新发展理念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围绕的一个核心、贯穿的一条主线,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上,必须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补齐民生短板、办好民生实事,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高质量发展意味着发展思路、发展结构、发展目标的变化,靠老想法、老办法是行不通的,靠“守”也是守不住的。当下的紧迫任务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因而必须强化科技创新的制度保障,优化企业创新生态和激励引导机制,适度超前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打造区域创新高地。持续优化劳动、资本、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配置,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形成优质高效。
 
       只有敢于创新、锐意改革,主动适应变化、拥抱变化,多站在强产业、破瓶颈、拓格局的高度思考问题,才能更好营造鼓励创新、激发创新、包容创新的软环境,破除桎梏高质量发展的无形藩篱,做大高质量发展的“蛋糕”。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创造的过程,本身也就是新人成长的过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是在劳动过程、实践过程中进行和实现的。我以为伴随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创造和实现,一代新人也会脱颖而出,这正是美好生活所显示的人学意蕴。

cm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招聘启事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投稿通道 | 专家团队 | 工作人员查询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法制晨报网,北京讯闻
客服电话:010-69960698 邮箱:2838403369@qq.com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京ICP备20000290号|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247号
全国公安网络备案:11010802030821  电子邮箱:2838403369@qq.com
信息支持:城市管理法治研究中心 技术支持:讯闻文化传媒.法制晨报网
免责声明:转载本网原创内容请注明出处。本网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 请联系本网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