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有的飞身夺凶器勇斗歹徒、有的奋不顾身抢救伤者不幸车祸牺牲……他们有着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身份,却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见义勇为英雄。在1月28日召开的中共柳州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平安柳州建设暨全市政法工作会议上,柳州市对11名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合计121万元,再创历史新高。
柳州市领导为见义勇为人员颁奖
近年来,柳州市坚持一手抓建组织、强保障,一手抓重奖励、广宣传,大力弘扬见义勇为精神,积极倡导见义勇为行为,得到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领导充分肯定。
固本强基,夯实基础建设
柳州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见义勇为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研究部署、亲自协调推动,坚持定期听取工作汇报,及时研究解决问题困难。市委常委会会议先后多次研究部署全市见义勇为工作,强力推进上级各项任务要求在柳州落地见效。
颁奖现场
柳州市、县(区)两级将见义勇为工作和奖励专项资金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市级财政每年落实见义勇为专项奖励资金200万元,每个县(区)落实20万元,对见义勇为先进集体和个人,市级每人奖励3-50万元,县(区)级每人奖励1-3万元,奖励资金和标准均为广西各市最高。
同时将健全组织机构作为推动见义勇为事业长远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2020年9月,柳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秘书处成立,落实专门事业编制2人。2020年12月底,全市10县(区)已全部成立见义勇为基层组织,落实专门人员开展工作,实现见义勇为工作组织全覆盖。
建章立制,确保规范运行
“用机制来保障见义勇为人员的合法权益,不让英雄‘流血又流泪 ’。”这是柳州市见义勇为工作一直以来坚持的理念。柳州市人民政府制定印发《柳州市见义勇为奖励和保护暂行办法》,对见义勇为行为的认定、奖励、保护、经费及法律责任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并积极健全完善人员确认审核、奖励优待政策、扶困救助、走访服务、宣传报道、部门协调联动等相关机制,为指导规范全市见义勇为工作提供了依据。
柳州市将见义勇为工作纳入社会治理体系,与平安建设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推进、同落实;还将见义勇为工作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纳入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人文环境测评必设指标进行考核。
扶困救济,强化政策落实
柳州市每年组织对见义勇为人员进行全面摸排,并按照“一人一档”的要求,建立健全人员档案,加强动态跟踪服务管理,全面掌握辖区内受到各级表彰、奖励的见义勇为人员的入学、就业、评残、评烈及家庭情况等信息,全面落实见义勇为人员权益政策保障措施,对见义勇为负伤人员,坚持“先救治、后收费”原则,开通“绿色通道”,使负伤人员及时获得治疗。对见义勇为致残和牺牲人员,及时按照程序进行评残评烈。对获得自治区以上见义勇为奖励和“龙城勇士”称号的见义勇为人员,享受市级劳模待遇,落实见义勇为人员在本市免费乘坐公交、进公园待遇政策。针对见义勇为人员及家属在就业就医、住房、子女上学等实际问题和困难,积极协调司法、教育、卫生、民政等部门,在现有政策框架内,帮助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特别是对受伤、丧失劳动能力或牺牲造成家庭生活困难的,联合当地党委政府积极开展救助服务。2015年-2020年,全市共开展见义勇为慰问活动11次,慰问人员66人,发放慰问金39.6万元,发放助困助学金29.8万元,共帮助协调解决问题35件。
弘扬精神,唱响英雄赞歌
柳州市积极改进见义勇为英雄模范评选表彰工作,让全社会充满正气、正义。自2016年以来,每年均召开见义勇为奖励大会,累计发放奖金240万元,表彰奖励工作已成为常态。
柳州市通过举办“平安建设集中宣传月”、清明开展网上祭奠等主题宣传活动,在主要商圈LED大屏、公交车站台和主要线路投放公益广告以及在微信公众号“柳州政法”开展见义勇为知识有奖竞答活动,将见义勇为的表彰奖励、权益保障等相关知识传播到千家万户,在全社会汇聚起扶正祛邪、惩恶扬善、崇尚正义的良好导向。
柳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负责人杨明德介绍,目前,柳州市正筹备编写《柳州市见义勇为英雄谱》一书,记载受到全国、自治区和市级表彰奖励的见义勇为英雄的光荣事迹,让英雄的颂歌不断传唱,为柳州建设现代制造城、打造万亿工业强市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据统计,自1993年柳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成立以来,全市共表彰奖励各类见义勇为人员24批,受奖励人数443人。这些见义勇为英雄的善行义举,传递着柳州温情,润泽了每一位龙城市民的心,激发了崇德向善的正能量。见义勇为精神在柳州这片热土上已生根发芽、蔚然成风。(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仕兴 通讯员桂晨博)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招聘启事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投稿通道 | 专家团队 | 工作人员查询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法制晨报网,北京讯闻
客服电话:010-69960698 邮箱:2838403369@qq.com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京ICP备20000290号|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247号
全国公安网络备案:11010802030821 电子邮箱:2838403369@qq.com
信息支持:城市管理法治研究中心 技术支持:讯闻文化传媒.法制晨报网
免责声明:转载本网原创内容请注明出处。本网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 请联系本网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