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晨报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观察 > 正文

通臂之河

   来源:法制晨报   日期:2025-11-14 18:03:49
导读: 河水在暗夜里流淌了两千多年。它从城头变换大王旗的朝代更迭里发源,流过韩通的枪锋,戚继光的剑影,最终在一个叫鲁斌修的内蒙古汉子身上,凝成了铁桩二字。那是在北平的擂台上,有人朝他脚踝连踢三脚,他...
       河水在暗夜里流淌了两千多年。

 它从城头变换大王旗的朝代更迭里发源,流过韩通的枪锋,戚继光的剑影,最终在一个叫鲁斌修的内蒙古汉子身上,凝成了“铁桩”二字。那是在北平的擂台上,有人朝他脚踝连踢三脚,他纹丝不动,只一崩劲,对方便跌出丈外。师父开始亲授白猿通臂拳的精要。这拳法,传说源自鬼谷子,观白猿相斗而得灵感。“通臂者,两臂相通,串通如一,可任意伸缩长短。”师父演练起来,那手臂真如灵猿一般,柔若无骨,却又在沾衣的瞬间,爆发出鞭梢似的脆响。他教我母拳三十六式,拆解开来,每一式都藏着无穷的变化;又教我行桩二十四路,脚步在方寸间腾挪,如雁掠平沙。

 这条河,就这样流到了胡立平的生命里。1993年的中秋月,照在山东诸城枳沟一个名叫西安村的一个院落里。胡立平傻傻站着,在父亲与师父的热切交流中完成了拜师礼。没有香烛、没有敬茶、没有叩头,因为,师父不喜欢那一套。一个十几岁孩子,在那一刻,他接住的不仅是一门武术,更是一条奔流了两千年的河流。师父鲁斌修的手落在他肩上,沉得像座山——那是“铁桩”的重量,也是一个时代的嘱托。

 胡立平的武缘,始于酒香。家父的酿酒坊里,总有些武林中人前来打酒。那种气魄,醉意朦胧时,一通拳脚,携几桶辛辣潇洒离去,在小小的胡立平心里早早植入一个英雄梦。那些招式像酒曲,在父亲心里也悄悄发酵。后来举家迁往内蒙古,草原的风沙混着马奶酒的烈性,让那点武学的种子破土而出。

 八十年代出生的胡立平,童年是在父亲的拳脚声中度过的。那些沉实的踏步声,那些悠长的吐纳,成为他最早懂得的韵律。直到九十年代回乡,父亲遇见同是内蒙人的鲁斌修,两个带着北地风霜的男人一见如故。

 于是,少年胡立平被送进了这条通臂之河。

 入门先站的桩,是二十四式站桩。夏日蚊蚋成阵,扑在脸上、臂上,痒如蚁噬,不能动;冬日凌晨,寒风如刀,手掌冻得失去知觉,不能缩。汗水滴在泥土上,瞬间了无痕迹。师父说:“这是在练你的‘定’”。

 一年后,他才懂得,这“定”字,不仅是身体的稳固,更是心性的锚桩。那些年,他像一块贪婪的海绵,拼命汲取着。见过师父在清晨静坐,呼吸绵长得如同沉睡的僧人;也见过师父演练春秋大刀,刀风呼啸,仿佛能劈开时光的帷幕,让人窥见古代名将的影子。师父常说:“习武之人,即使身怀绝技,亦要含蓄、内敛、克己、宽厚。”这话,和他那“铁桩”的外号似乎有些矛盾,却又奇异地统一在一起。那是一种强大的克制,是力量内敛后的温润。

 白猿通臂拳,讲究“放长击远,冷弹脆快”。师父演练时,双臂如灵猿舒展,柔若无骨,却在沾衣的瞬间爆出鞭梢似的脆响。那不是肌肉的力量,是整条脊柱如大龙苏醒,是两臂相通、串通如一的通透。

 胡立平学的不仅是拳法。还有母拳三十六式的变化无穷,行桩二十四路的雁掠平沙,跑桩八路的追风赶月。更有那医武不分的古老智慧——认穴位,通气血,点穴按摩,正骨疗伤。

 师父的手按在他背上,引导发力的走向。一股热流通透温暖,他忽然明白:这不仅是杀伐之术,更是关于身体与生命的完整智慧。师父不仅教拳,也教医。古来医武不分家,师父指点认穴位,讲气血流通之理,教用点穴按摩的手法为人缓解病痛。拳脚是“卫”,医术是“养”,能卫能养,才算完整。师父的手按在他的背上,引导发力的走向,那股热流,通透而温暖。胡立平忽然觉得,我学的不是杀伐之术,而是一种关于身体,关于生命,如何坚韧又如何柔和的古老智慧。

 “即使身怀绝技,亦要含蓄、内敛、克己、宽厚。”师父的教诲和“铁桩”的外号看似矛盾,却又统一——那是一种强大到无需证明的克制,是力量内敛后的温润。

 如今,胡立平也到了师父当年的年纪。他成立了白猿通臂拳传承中心,开始系统地授徒。那些金晃晃的奖牌——世界武林大会的通臂拳金牌、散手功夫金牌、九节鞭金牌,都整齐地收在柜中。但他知道,这些不是根本。

 根本在诸城市兴华路小学的操场上,当孩子们瞪大眼睛,看他演练通臂拳时;在一次次讲述“五顾”、“十戒”、“七不传”时;在每一个清晨,带着学员站桩练“定”时。

 “一须顾己体,二须爱学弟,三须和乡邻,四须知高低,五须敬师长。”

 “戒好斗,戒好胜,戒好名,戒好利……”

 “争名夺利者不传,居心不正者不传……”

 这些规条,他一条条地讲,就像当年师父对他讲的那样。在这个武术沦为表演的时代,他要守住的不只是招式,更是招式背后的“修”。

 夜深人静时,胡立平常独自练拳。行桩二十四路,一步一印,如刻如凿。他的手臂舒展,力求“放长击远”;脚步移动,讲究“轻灵快捷”。在某个瞬间,他仿佛不再是自己,而是成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桥那头是师父“铁桩”般的身影,桥这头是孩子们清澈的眼睛。他时常想起师父院中的那轮中秋月。清辉遍地,万籁俱寂。仿佛又变回那个少年,在月光下,一遍遍地走着行桩。手臂舒展,力求“放长击远”,脚步移动,讲究“轻灵快捷”。身体,仿佛成了一座桥梁,连接着遥远的过去与不可知的未来。

 师父已如秋叶归于泥土,而这条通臂之河还要继续流淌。

 胡立平知道,自己就是河上的一座桥,一个渡口。他要做的,是把每个愿意渡河的人,稳稳地送到对岸。让这条流淌了两千年的河流,继续在每一个站桩的身影里,在每一次“冷弹脆快”的出拳中,奔流不息。

 河水汤汤,从不止歇。而他就站在河里,如桩如础,等待着下一个渡河人。(陈柏林)

(责任编辑:)

cm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招聘启事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投稿通道 | 专家团队 | 工作人员查询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法制晨报网,北京讯闻
客服电话:010-69960698 邮箱:2838403369@qq.com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京ICP备20000290号|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247号
全国公安网络备案:11010802030821  电子邮箱:2838403369@qq.com
信息支持:城市管理法治研究中心 技术支持:讯闻文化传媒.法制晨报网
免责声明:转载本网原创内容请注明出处。本网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 请联系本网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