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金华8月16日电 (张斌 傅飞扬)日前,中国女孩刘清漪在Outbreak2022街舞大赛上斩获女子单人赛冠军,成为中国首个获得世界霹雳舞顶级赛事冠军的选手。
得知这一消息后,曾于今年7月夺得浙江省第十七届运动会(下称:浙江省运会)霹雳舞女子甲组冠军的陈洛凡倍感振奋。“我下一个目标是登上更高的舞台,为国家摘金夺银。”她对中新网记者说。
20世纪80年代,霹雳舞在中国走红,那时的孙红雷还是“东北舞王”。随着流行音乐等兴起,霹雳舞逐渐沉寂。近年来,霹雳舞陆续正式纳入杭州2022年第19届亚运会、2024年巴黎奥运会竞赛项目,让曾在街头巷尾热舞的中年人“心头一热”——重回大众视野的霹雳舞是一项“年轻”的运动吗?它的变化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年轻人的运动:已有6岁参赛者登台
“2018年,我在网上偶然看到一段霹雳舞视频。视频里的女孩在地板上做着各种高难度动作,十分帅气。那一瞬间,我就被这项运动深深地吸引了。”来自浙江金华的陈洛凡说。
霹雳舞是具有竞技性的比赛项目,运动员训练时吃苦、受伤是“家常便饭”。陈洛凡说,自己曾在练习技巧时砸到脚趾,但为了比赛,仍会穿着拖鞋去舞蹈房练习一些用不到脚的技巧。
中新网记者注意到,刘清漪和陈洛凡均未满17岁,但都对霹雳舞激情满满。而霹雳舞似乎也总与“年轻人”“青少年”等标签共同出现。
以近期于金华举行的浙江省运会为例,霹雳舞比赛项目共有90余名青少年运动员参加,大多数选手与陈洛凡年龄相仿。参赛者中年龄最小的仅6岁,便已经能完成一整套舞蹈动作。
“霹雳舞在中国国内青少年人群中有众多爱好者,民间各种赛事、活动也很频繁。目前仅在金华,街舞学员就超10000名,大多数是年轻人。长此以往,愿意从事相关职业的人才会越来越多,有望形成良性循环。”浙江省街舞运动协会副会长、陈洛凡的教练何晶晶说。
中年人的回忆:风靡一时的时髦运动
浙江省街舞运动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霹雳舞在浙江的民众基础较好,有2万多名注册街舞项目的体育运动员,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呈现年轻化、专业化趋势。
可以说,今天的霹雳舞是一项由年轻人引领的运动。但它是真的“年轻”吗?并非如此。
55岁的霹雳舞爱好者杨苗和目前经营着自己的霹雳舞培训班。时至今日,他依然记得自己与霹雳舞的每一段故事。
杨苗和告诉中新网记者,自己来自杭州富阳,是当地最早接触霹雳舞的人。“1987年,电影《霹雳舞》风靡一时,年轻人都会聚在一起跳霹雳舞,热度很高。我在跳霹雳舞之前,学过武术舞蹈,基本功比较好,入门也比较快。”
“当时我们那边舞厅少,大家只能就近找块空地跳霹雳舞。有年纪大的人认为我们‘不正经’,骂我们是‘流氓腔’。”杨苗和说,时代逐渐从保守走向新潮。没多久,富阳就举办了霹雳舞大赛,自己拿了第一名,同时获准加入当地歌舞团,成为一名职业舞者。
然而,好景不长。
“1995年左右,霹雳舞‘这阵风’好像过去了。歌舞团里生活苦,我只能到处去教舞,但当时霹雳舞教学不成气候,没多少人愿意学,无法维持生计。”杨苗和说,因为曾亲历霹雳舞“无人问津”的时期,所以他对霹雳舞当前焕发“第二春”感到很高兴。
当下境况:机遇和挑战并存
除了在年轻人中拥趸众多,霹雳舞还凭借什么“跳上”专业竞技的“舞台”?
“霹雳舞既展现了舞蹈之美、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又有很强的体育属性与竞技性。因此,霹雳舞能从‘小圈子’走向大众视野,从个人兴趣爱好‘迈上’专业竞技舞台,并不出人意料。”浙江省街舞运动协会会长蒙长清对中新网记者说。
他表示,霹雳舞是街舞的一个小项,在体育赛事设项中属于体育舞蹈,与花样滑冰类似;在体育比赛中也属于打分项目,成绩是有根据、可量化的。以本届浙江省运会为例,在霹雳舞相关赛事中,裁判们就以选手表现的技巧性、多样性、表演性、乐感、创意性、个性等为指标进行打分。
近年来,霹雳舞运动虽发展迅速,但也遇到相应挑战。蒙长清坦言,目前,与街舞项目相关的教练员还无法评定职称,运动员亦没有国家等级,相关项目更多还是依靠社会力量发展,引发人才流失等问题。
“部分青少年霹雳舞爱好者依然不受家长的支持和认可,也有人因此渐渐放弃跳霹雳舞。但我想,随着霹雳舞登上更大的舞台,这类情况会有所好转。”杨苗和说。
眼下正值暑假,陈洛凡没有松懈,依然保持着自己的节奏,训练计划从早排到晚。透过“陈洛凡们”留下的汗水,人们可以预见,霹雳舞正承载众多年轻的梦想,在历经起伏后“写下”新的故事。(完)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招聘启事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投稿通道 | 专家团队 | 工作人员查询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法制晨报网,北京讯闻
客服电话:010-69960698 邮箱:2838403369@qq.com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京ICP备20000290号|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247号
全国公安网络备案:11010802030821 电子邮箱:2838403369@qq.com
信息支持:城市管理法治研究中心 技术支持:讯闻文化传媒.法制晨报网
免责声明:转载本网原创内容请注明出处。本网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 请联系本网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