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晨报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观察 > 正文

“五进四推”弘延活动|青年毛泽东与湘潭历史文脉

   来源:人民日报市场报   日期:2024-09-11 06:45:42
导读: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研究、大力宣传、认真践行延安精神的重要指示,落实王晨会长汇聚多方力量,凝聚起研究宣传阐释延安精神的强大合力要求,《中华魂》网与省、市、县延会联合开展‘五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研究、大力宣传、认真践行”延安精神的重要指示,落实王晨会长“汇聚多方力量,凝聚起研究宣传阐释延安精神的强大合力”要求,《中华魂》网与省、市、县延会联合开展五进四推弘延活动,即:在组织开展延安精神“五进”活动中,同步推进《中华魂》网、《中华魂》公众号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 将所发稿件推送到相关群、号、网、端。让我们上下联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力构建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独具特色的融媒体矩阵。敬请关注支持。——编者

       1893年,毛泽东出生于湘潭县韶山冲,距湘潭县城约五十公里。 但毛泽东的一生,特别是青少年时期与湘潭老城区具有密切的联系。 毛泽东在韶山冲养成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到湘潭城区接触到外面的世界,特别是在宽裕粮行当学徒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激励他毅然作出救国救民的人生道路选择。

       比起韶山冲,湘潭城区更方便搜集到更多的书籍,还能接触到更广阔的社会生活。 特别是湘潭厚重的历史文脉,震撼了毛泽东的内心世界。 在宽裕粮行的日子里,毛泽东求知若渴,总是利用做生意的间隙读书,或是探访名人故迹,匡扶社会正义的种子在他心里不断地长大。

       在以宽裕枯粮行为中心2公里的范围内,聚集了湘潭历史上众多的有影响的名人或文化遗迹,对年轻的毛泽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陶侃、何腾蛟墓。距离粮行往西行两百多米远有一石头山,名为陶公山。 陶公山上建有“晋都督陶桓公墓”“明阁学何忠诚墓”两处纪念性墓冢。

       陶侃,东晋江西九江人,历任潭州刺史、征西大将军、太尉、领八州军事、封长沙郡公,是我国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曾祖父。 陶侃大部分时间在今湘潭境内,领导潭州军政,死后又葬于长沙,一生坚守高风亮节,精勤吏职,不喜饮酒、赌博,为人称道,所以湘潭人民始终铭记他的功德。

       何腾蛟,南明大臣,清顺治六年,以武英殿大学士身份督师湘潭城,被清兵突袭,囚禁在西禅寺里。 他誓死不从,绝食七天,被杀害在通济门外的流水桥。 被永历帝追赠为中湘王,谥文烈。

       陶侃、何腾蛟的故事也一直流传在湘潭坊间,自然也给在附近宽裕粮行学徒的毛泽东留下印象。 1913年12月,毛泽东在《讲堂录》写下了这段话,“人立身有一难事,即精细是也。 能事事俱不忽略,则由小及大,虽为圣贤不难。 不然,小不谨大事败矣! 克勤小物而可法者,陶桓公是也。 ”意思是,应世接物之道很难,值得认真研究; 一个人立身处世,能做到事事“精细”更难。

       2.大唐兴寺与褚遂良。唐代初期,唐高宗想要立武则天为皇后时,褚遂良站出来直言反对,最终因此被贬到潭州。 在潭州期间,他为大唐的前途担忧,郁郁不乐,常常溯江而上到湘潭考察民情。他巡视到建于晋代的石头寺时,面对湘江,感慨万千,忧虑武氏家族将危害李氏王朝,便挥毫泼墨写下了“大唐兴寺”四个大字,意为大唐必兴之意,忧国忧民之心跃然笔上。这对从小就练习书法、热爱书法的毛泽东不能不有所触动。晚年毛泽东喜欢读南北朝庾信写的《枯树赋》,每当读到赋的最后几句“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时,往往情不自已。历史上,最早写了这首赋的书法作品,就是褚遂良。之后赵孟頫、董其昌都临过。酷爱书法的毛泽东自然是知道这些的。

       3.杜甫在湘潭。安史之乱后,已贫病交加杜甫来到湘潭(769年),见青山绿水、花飞燕舞,精神为之一振,弃舟登岸,游览了大唐兴寺,留下了“岸花飞送客,檣燕语留人。贾傅才未有,褚公书绝伦。”(《发潭州》)。此后,病中的杜甫又因兵灾水患三过湘潭。最后一次来湘潭时,会友人而不得见,失望且沮丧,杜甫便在江边破楼上写了《楼上》:“天地空搔首,频抽白玉簪。皇舆三极北,身事五湖南。恋阙劳肝肺,论材愧杞楠。乱离难自救,终是老湘潭。”1949年底,毛泽访问苏联,在列车上与苏联汉学家费德林谈话时就说:“杜甫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人民诗人,他的作品是中国后人艺术哲学的不朽文献。杜甫的诗,代表了中国人民天才的独特风格,也是给全人类留下的优秀文学遗产。”“中国至今没有人能超过李白、杜甫的诗才。”

       4.杨梅洲。站在宽裕枯粮行后面的江堤上,向南望去,就是杨梅洲,曾国藩在这里创办了湘军水师营地和造船厂。杨梅洲造船厂建造的新式战舰上航速快,火力强,在湘军与太平军在湘潭的战斗中起了重要作用,是湘军大败太平军于湘潭的一个重要因素。1917年8月23日,毛泽东在《致黎锦西信》中曾写道,“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公,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

       5.刘道一烈士。毛泽东在宽裕粮行当学徒时,正是辛亥革命的前夜。中国留日学生中因反清革命被杀害的第一人,也是中国同盟会会员中为革命流血牺牲的第一位烈士刘道一正是湘潭人。他的父亲早年参加湘军,后在湘潭县衙充刑房当差役,哥哥刘揆一也是民主革命时期重要的领导者之一。1906年秋,刘道一在湖南组织萍乡、浏阳、醴陵武装起义,最终失败被捕。面对清军严刑逼供、九次刑讯,刘道一怒斥:“士可杀,不可辱,死即死耳!”半个月后,刘道一被残忍杀害于长沙浏阳门外,时年22岁。刘道一、刘揆一兄弟被世人称作“刘氏双雄”,其事迹在民间广泛流传。辛亥革命后,湘潭县议会正式决定把原湘潭县守备衙门辟为刘烈士祠,以纪念刘道一。1965年5月,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在21日的谈话中讲道,“我的人生第一课也是阶级斗争。1906年底这条铁路上萍乡、浏阳、醴陵等地爆发了起义。声势很大,涉及周围十几个县,衡山、平江、万载、宜春、修水,好几万人,连韶山小山沟都震动了,我父亲做小生意半路打道回府。可惜不到一个月起义失败了。火车运来清军,抓住造反的人,挖心而食,杀人像割稻子一样。起义军有个领袖叫刘道一,是个同盟会会员,二十多岁,后被人出卖,宁死不屈,头被砍了四次才落下,惨烈得很。我从小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件事,官逼民反。”

       6.秋瑾故居。从宽裕粮行,穿过一条100多米长的小巷,就是由义巷。由义巷口,有个义源当铺,是近代革命女杰秋瑾的故居。1896年,秋瑾由父亲做主,嫁给了湘潭富商掌柜的儿子王廷均,就居住在由义巷内的义源当铺。1904年夏,秋瑾毅然抛弃自己舒适、安稳的妇家日子,漂洋过海,东渡日本留学,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尽一己之力力挽狂澜。1907年7月13日,秋瑾因发动起义失败不幸被捕。她坚贞不屈,怅恨自己壮志未酬,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绝命诗,从容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1961年,毛泽东同志写下了《七绝二首·纪念鲁迅八十寿辰》,其二是:“鉴湖越台名士乡, 忧忡为国痛断肠。剑南歌接秋风吟, 一例氤氲入诗囊。”这是在精神文化渊源上肯定了鲁迅与他家乡历史上爱国诗人陆游、秋瑾一脉相承的关系,赞颂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这些历史上的先辈人物和传奇故事,对心中已有想法的毛泽东的震撼是可想而知的。在湘潭,毛泽东的思想境界和人生格局已悄然升华。大丈夫当胸怀天下,怎可安居一隅!

 

       (来源:中共湘潭市雨湖区委党校课题组;执笔:吴静、胡平、王立成)

(责任编辑:)

cm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招聘启事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投稿通道 | 专家团队 | 工作人员查询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法制晨报网,北京讯闻
客服电话:010-69960698 邮箱:2838403369@qq.com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京ICP备20000290号|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247号
全国公安网络备案:11010802030821  电子邮箱:2838403369@qq.com
信息支持:城市管理法治研究中心 技术支持:讯闻文化传媒.法制晨报网
免责声明:转载本网原创内容请注明出处。本网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 请联系本网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