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晨报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公益新闻 > 正文

社会工作介入儿童福利机构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潍坊市儿童福利院为例

   来源:法制晨报   日期:2021-01-09 17:39:14
导读: 摘要:当前我国的儿童福利机构面临着一系列的服务改革和转型,同时,儿童福利机构的孤残儿童具有生理、心理和社会化等方面的特殊性,这也要求儿童福利机构要满足儿童的不同需求,保障孤残儿童的生存权、发
      摘要:当前我国的儿童福利机构面临着一系列的服务改革和转型,同时,儿童福利机构的孤残儿童具有生理、心理和社会化等方面的特殊性,这也要求儿童福利机构要满足儿童的不同需求,保障孤残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等。在此背景之下,社会工作则作为一种新兴的服务力量被引入到儿童福利机构。本文基于对潍坊市儿童福利院社会工作介入的现状研究,找出社会工作介入面临的困境,试图从专业社会工作的角度对困境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社会工作介入儿童福利机构的对策。

 一、潍坊市儿童福利院社会工作介入的历史进程

 (一)社会工作萌芽阶段(2008年-2010年)

 2008年民政部组织全国首次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潍坊市儿童福利院(社会福利院)积极引进社会工作专业理念,鼓励院内职工备考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这标志着社会工作第一次被引进儿童福利院,职工首次接触到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理念,当时就有相当一部分职工通过考试取得社工中级和初级资格证书。为以后社会工作的介入打下了基础,也为儿童福利院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社会工作人才。这个时期的社会工作主要是服务理念的介入以及社工人才的培养,具体的社工服务还没有全面开展。

 (二)社会工作单一服务阶段(2011年-2017年)

 新建成的潍坊市儿童福利院于2010年投入使用,主要负责接收、安置全市城乡生活无着的孤儿、弃婴,设7个科室,是全市唯一的专业儿童福利机构。院内的社会科主要负责家庭收养、寄养、社会工作、接收社会捐赠、志愿者管理等业务。这个阶段的社会工作主要是给院内有需求的儿童提供个案、小组服务,服务对象是福利院有心理疏导、社会化、学业辅导等需求的孤残儿童。在这个阶段,当儿童有需求的时候,社工会及时介入,帮助儿童解决问题。

 (三)社会工作“遍地开花”阶段(2017年至今)

 这一时期的工作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引进了以社工为主导的儿童安置服务模式,建立了由社工师、医师、护理员老师、康复师和特教老师组成的跨专业评估小组,为院内儿童和新入院的儿童进行评估。建立了“入院登记、儿童需求评估、制定安置服务计划、落实安置服务计划、评估安置服务效果、结案”六个环节的儿童安置服务流程,社工按照这个服务流程给福利院的儿童开展服务。二是通过购买孤残儿童社工服务项目来为院内儿童开展服务,包括给儿童提供个案、小组、活动等专业服务。同时运用“传帮带”的形式,项目社工边开展服务边指导院内社工进行实务操作,提升了院内社工的实务水平。三是鼓励社工参加培训,外出学习先进的社工经验。院内先后组织社工去深圳、上海、广州、宁夏等儿童福利院学习社工先进经验,并组织社工参加部级、省级主管部门开展的社工专题培训。四是社工在全院的工作中进行嵌入式发展。如社工运用专业知识理念开展儿童收养、寄养工作,参与评估家庭情况,开展后期跟踪服务等。另外,在党支部的领导下,社工发挥专业优势,开展了“党建+社工”系列活动,组织党员帮扶院内儿童,既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又给予了院内儿童亲情关怀和心理支持。

 总的来说,潍坊市儿童福利院的社会工作发展具有从无到有,由点到面,由浅及深的特点。

 二、潍坊市儿童福利院社会工作介入的主要领域

 (一)服务院内的孤残儿童

 1、引入社工安置服务模式。引入了以社工为主导的儿童安置服务模式,建立了由社工师、医师、护理员老师、康复师和特教老师组成的跨专业评估小组,为院内儿童和新入院的儿童进行评估。进入儿童福利机构的儿童,最大的问题是失去了家庭的照顾和保障。社工安置服务模式正是基于孤残儿童拥有家庭的需求而建立的专业服务模式,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

 建立了一套符合潍坊市儿童福利院现状的儿童安置服务模式制度。截止目前,跨专业评估小组对全院儿童共评估3次,给出了专业意见,进行了科学的安置服务,并定期对儿童的养护、康复、医疗和教育情况进行跟踪,如发现儿童存在特殊需求,会及时联系相关业务科室予以解决。社工对院内的100多名儿童进行个案管理服务,跟踪儿童服务共计5000多次,为儿童的成长保驾护航。

 2、为孤残儿童提供专业社工服务。一是为有需要的儿童开展小组活动,开展的“道德小标兵”道德规范小组,“动手动脚”反应能力小组,“花花世界”颜色辨认小组,“礼仪天使”儿童礼仪小组,“奇妙花园”兴趣小组等等,帮助儿童解决情绪和行为问题,提升手工、运动、颜色辨认等能力,提升儿童的认知水平。社工个案主要针对孤残儿童所具有的缺乏安全感,自卑,敏感等心理问题和社会化需求开展服务,通过制定科学的个案计划,运用社会学习理论和ABC情绪管理理论等,采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认知行为治疗模式、任务中心模式等,帮助儿童改善心理问题,树立正确的认知,改善不良行为。在本次“新冠”疫情防控初期,院内紧急实行封闭式管理,有两名福利院孤儿因春节回家无法按时回到院内。社工通过微信视频和电话等形式紧急介入,缓解了两名儿童的心理压力和情绪问题,给与了及时的关怀,帮助两名儿童度过困难时期。

 3、促进孤残儿童的社会化。一是丰富儿童的社会活动。社工组织儿童走出儿童福利院,开展适合孤残儿童的踏青活动、红色教育实践活动、超市购物活动等,让孤残儿童接触社会,开阔视野,提升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独立自主能力,提升儿童的社会化能力。二是为孤残儿童链接资源。社工作为桥梁和纽带,链接社会爱心人士的资源来帮助孤残儿童实现“微心愿”,满足了儿童的个性化需求。同时,爱心人士带领儿童游玩青岛野生动物园,到青岛金沙滩游玩等等,极大丰富了儿童的社会化活动。

 (二)社会工作介入院内相关业务

 一是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和方法开展儿童的收养、寄养和模拟家庭养育等工作。社工收集儿童的医疗、康复、教育、养护、社会化等基本资料,填入收养系统,为儿童的家庭收养做依据。同时社工开展儿童收养后的跟踪服务,定期了解儿童和收养家庭的融合情况,给予儿童情感支持和情绪疏导,解决收养儿童对新环境的不适应等问题。社工运用生态系统等专业理论,运用同理心、倾听等服务技巧,定期走访寄养家庭,了解儿童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和需求并及时介入,保证儿童的健康发展。社工为模拟家庭的家长开展亲子关系培训,课程内容包括《关注孩子身心,做智慧父母》,《关爱孩子身心,正确释放情感能量》,《关爱孩子身心,建立正确三观》,《关爱孩子身心,营造良好家庭氛围》等,促进了模拟家庭家长和儿童的感情,保证儿童的身心健康。二是社工在院党支部的领导下,组织开展“助力党建,社工随行”活动,每季度开展一次党员社工带领院内儿童增长见识的活动,主要有参观红色基地,学习党的历史,进行红色教育,培养儿童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信心。

 (三)社会工作介入机构运行机制

 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主要是由上而下推动的,即政府在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因此社会工作在儿童福利机构的发展也会带有一定的行政色彩,这是由我国儿童福利机构的性质决定的。由于现在儿童福利机构面临机制改革和服务创新的任务目标,为了更好的为孤残儿童服务,潍坊市儿童福利院引入了以社工为主导的儿童安置服务模式,这种服务模式是服务机制的创新,也是机构运行机制的创新。以社会工作为主导,将“养治康教”几项业务串联起来,能够更好的将各个业务科室衔接好,能够更好的为孤残儿童服务,促进潍坊市儿童福利院向普惠型福利院转型发展。

 三、社会工作介入儿童福利机构的困境

 (一)社会工作的专业认同度低

 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较为短暂,是个“舶来品”,其学科体系、职业认证体系尚未完善,社会影响力较低,很多人对社会工作闻所未闻。即便是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专业知识大多是西方的理论知识,有些知识不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儿童福利机构的职工对于社会工作的态度褒贬不一,有的人认为社会工作可以为孤残儿童提供较为专业的服务,帮助儿童解决成长过程中的问题,提高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有的人认为社会工作对孤残儿童的服务可有可无,没有社会工作的介入,院内的孤残儿童照样能生活的很好。所以在开展社工服务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阻碍。

 (二)社会工作服务方法和理念遭遇本土化挑战

 社会工作者以一种新的服务方式进入到儿童福利机构的服务环节中,社会工作的服务方法和理念会跟福利机构原有的工作方法和理念发生碰撞,使得机构内职工产生一些抵触心理或者不适应性。对此,需要很长的时间去进行观念的更新和重建,以促进两者方法理念的互相调整与融合。另一方面,这一现象也提示社会工作者要研究儿童福利院的现状,针对儿童福利机构孤残儿童的基本情况,寻找到儿童福利机构的需求和社会工作实务的交叉点,完成社会工作在儿童福利机构的本土化进程。

 (三)社工自身能力不足

 儿童福利机构的社工有社会工作专业毕业和非社会工作专业毕业两类。前一类社工在学校进行过社工专业系统学习,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是实践能力不足,工作经验缺乏,尤其是针对孤残儿童服务的社会工作经验更需要加强。非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持证社工,具有较为丰富的孤残儿童服务经验,但其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主要来源于考试用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福利机构孤残儿童的情况复杂多样,需求各不相同,对于社工开展专业服务是一种考验。潍坊儿童福利院的社工大多是持证社工,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社工仅有1人,所以从整体来看,在开展社会工作的过程中,有专业知识上的不足,也有实务技能的欠缺,需要继续提升社工的专业水平。

 (四)对社会工作发展的制度政策支持不足

 一是社会工作专业体系、职业认定体系的相关法律尚未完善,社会工作作为一项职业的社会认可度不高,社工的合法地位和社会地位不能被保障。二是孤残儿童社会工作没有可供依据的制度流程。现在儿童福利机构开展社工服务,主要是靠借鉴其他儿童福利机构的经验,外加自己摸索来开展。儿童福利机构没有官方的孤残儿童社会工作量化标准,没有具体的量化标准很难为工作做出有效的评估,而且社会工作服务是提升性服务,具有显效慢的特征。所以在开展服务的过程中,难免会被评价为“没有效果”的服务。潍坊市儿童福利院建立了一套以社工为主导的儿童安置服务模式,是对社工制度的规范和创新,对社工服务的开展起到了引领作用。下一步需要制定具体的工作考核标准,才能进一步的推动社会工作的发展。

 四、发展儿童福利机构社会工作的对策

 (一)完善儿童福利机构社会工作的相关政策和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的关键是建立配套的制度和政策。政策包括社工人才的激励政策,岗位设置、落实社工待遇的相关政策。制度包括儿童福利机构的社会工作运行模式制度,社工守则,社工的培训制度,社工评估制度等。潍坊市儿童福利院现在已经设置了社会工作职称岗位,并聘用了两名中级社工师,落实了相关待遇。同时该院建立的社工安置服务模式正在试运行当中,这套服务模式包括社工的运行机制和相关制度。这些制度包括《儿童入院评估制度》、《评估小组工作制度》、《安置服务联席会议制度》、《安置跟踪服务制度》、《家庭收养/寄养制度》、《模拟家庭管理制度》等,社工安置服务模式让儿童福利院的社工有章可循,能够更好地为孤残儿童服务。

 (二)坚持“造血”“引血”“借血”相结合的介入模式

 选择科学的介入模式是社会工作介入儿童福利机构的重要保障。现在国内学者将鼓励内部职工转化成社会工作者的模式称为“造血”,将吸收专业社会工作者的模式称为“引血”,将调动社会志愿力量的模式称为“借血”。实践证明,将以上三种模式有机结合是一种推动社会工作介入儿童福利机构的有效机制。潍坊市儿童福利院的社工介入模式即是“造血”“引血”“借血”多管齐下的模式。“造血”是指鼓励院内职工学习社会工作专业知识,考取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证书,现院内有持证社工32人,其中助理社工9人,中级社工师23人。有2人被聘为社会工作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引血”是指通过事业单位招聘1名社工专业毕业生充实到队伍中,同时,向社会工作机构购买了为期1年的“孤残儿童社工服务”项目,引进了专业社会工作者,为孤残儿童开展专业性服务。“借血”是指借用社会志愿服务,接受志愿者组织的外出拓展、学业辅导、娱乐活动等服务,丰富儿童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儿童的社会化水平。

 (三)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社会工作者队伍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推动儿童福利机构社会工作的人力保障。一是加强学习和培训,制定社工学习制度和计划,创新学习方式,定期组织社工进行“头脑风暴式”学习,社工根据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升专业能力。如组织去其他儿童福利院学习先进的经验和理念,邀请高校老师、其他儿童福利院的优秀社工开展讲座等。关键是提升社工的实务能力,通过多实践多思考多总结才能找到适合儿童福利机构的社工发展道路。二是加强社工督导,建立院内的社工督导制度,社工督导对于提升社工的专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潍坊市儿童福利院现有持证督导6人,可以发挥督导的情感支持、理论支持、行政支持等方面的作用。

 (四)社工要树立正确的服务观念

 儿童福利机构的社会工作归根结底是一种专业服务,服务对象包括机构内的孤残儿童、职工、寄养/收养家长、社会上的爱心人士等,要想搞好社会工作,就要树立一种服务意识,践行社会工作的“以人为本 助人自助”的价值观,将孤残儿童的需求放在首位,跟其他业务科室搞好配合,同时积极地为孤残儿童链接资源,在爱心人士和孤残儿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更好的满足孤残儿童的个性化需求。潍坊市儿童福利院的社工安置服务模式正是将儿童的利益放在首位,社工联合养护科、康复科、教育科、医护科的专业人员,为孤残儿童开展个案管理服务,进行科学的评估和安置,实现孤残儿童的科学养育和全面发展。

 (五)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

 科学评估社会工作服务的成效,是保证社会工作成功介入儿童福利机构的重要措施。通过对儿童福利机构社会工作发展的现状进行调研,积极学习其他儿童福利机构的经验,确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评估标准。社工需要联合儿童福利机构的康复师、特教老师、医师和护理员老师共同评估。在开展服务之前,社工要对服务对象的需求进行评估,通过评估制定合理的服务目标和任务。在服务中建立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包括服务对象的满意度评估、行为效果评估以及社会工作者自我评估。潍坊市儿童福利院建立了《评估小组制度》,评估小组由社工师、康复师、特教老师、医师和护理员老师组成,会对儿童的医疗、康复、特教、社会化、养护情况进行评估,针对儿童是否适合收养、寄养或者模拟家庭养育等进行评估,是一种全方位、专业化、动态性的评估。

 五、结语

 在“儿童利益最大化”福利理念影响下,我国的儿童福利机构正积极深化改革,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化的力量,能够帮助儿童福利机构进行转型。但在社会工作介入儿童福利机构的过程中存在诸多困境,这跟我国儿童福利机构的传统体制和运行机制密切相关,也跟社会工作缺乏本土性的实践经验有关,所以要想推动社会工作介入儿童福利机构的服务中,就要完善社会工作的制度和政策,选择科学的介入模式,提升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和实务水平,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孤残儿童社会工作道路。

作者信息

陈 雪

潍坊市儿童福利院

科员 中级社工师

社工督导

609668054@qq.com

(责任编辑:)

cm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招聘启事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投稿通道 | 专家团队 | 工作人员查询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法制晨报网,北京讯闻
客服电话:010-69960698 邮箱:2838403369@qq.com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京ICP备20000290号|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247号
全国公安网络备案:11010802030821  电子邮箱:2838403369@qq.com
信息支持:城市管理法治研究中心 技术支持:讯闻文化传媒.法制晨报网
免责声明:转载本网原创内容请注明出处。本网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 请联系本网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