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过去了,全省各市州都积极贯彻“外学华为、内学长沙”指示,那么对于湘潭来说,“外学华为、内学长沙”,到底应该学什么?怎么学?这是我们一直都在思考的课题。
一、从五个方面学华为
1.学华为的创新为先。在发展初期,华为把能够挤出来的每一分钱都用于自主研发,在发展壮大后,每年的研发投入比重仍然明显超出同行业平均水平,正是因为华为始终把创新摆在首要位置,持续加大科技攻关和创新投入,才掌握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2019年华为研发投入位列全球第三,营收占比高达15.3%,在欧盟专利申请量达到了3524件,位列第一,目前华为在全球持有超过8.5万件专利,其中90%的都是发明专利。在如此高强度的研发投入下,华为始终保持了技术领先地位。
2.学华为的危机意识。面对美国的极限施压,华为不仅没有倒下去,反而越挫越勇,尤其是其备胎计划,让人拍案叫绝。华为始终保持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即使在快速增长期,华为仍然不断向员工灌输“冬天即将到来”的紧迫感、危机感,始终如履薄冰,储备好足够的“过冬物资”,在几十年的产业动荡中,华为依靠危机意识做到未雨绸缪,始终下好先手棋,保持了长期稳定快速增长。
3.学华为的专注力。作为一家拥有几十万员工的超大型企业,华为的业务范围十分专一。华为的组织执行力十分突出,所拥有的技术、人才、资金等各类资源丰厚,几乎具备开发任何多元化业务的基本条件,但即使是在连续几次的房地产开发大潮和互联网金融等热浪的诱惑下,华为也始终恪守主业,绝不避实就虚,“几十年持续不断的向同一个城墙口冲锋”,终于在信息和通信领域取得全球领军地位。
4.学华为的组织执行力。华为作为目前中国最具竞争力和最有技术研发能力的高科技企业,最开始扮演的也是跟随者和追赶者的角色,真正让华为突围成功的,除了资金、人才、技术之外,还有强大的组织执行力,这也是华为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在规模还不大的时候,华为就聘请国内顶级的专家团队,起草了《华为基本法》,成为引领华为持续发展的经典顶层设计。华为发展初期,一线技术人员的“打地铺文化”享誉业内,其对于目标的执着和强大的执行力可见一斑,不啃下硬骨头绝不罢休的韧劲让人肃然起敬。华为负责人曾经讲过,如果把华为的所有可见资源都拿走,只剩下华为的核心团队和组织架构,他们仍然可以在几年内重新打造一个新的华为,这就是核心竞争力的价值所在。
5.学华为的以人为本。人才是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工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都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群体。华为在发展初期,就以对人才的渴求和厚待而闻名,从待遇上以明显超出同行业的薪酬标准吸引人,以最大胆的员工持股计划留住人;在管理上给予员工足够的自主权,充分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员工主动性、积极性,最大限度激发团队强大战斗力、竞争力,真正让华为成为全体华为人的企业。
二、从三个方面学长沙
1.学长沙的产业发展思维。长沙工业布局合理,发展质量优,智能化水平高,并且具有长远的发展潜力和强劲的发展后劲,其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已经有了全球影响力,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也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取得上述成绩,其关键在于通过产业链建设来抓产业发展,从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少数几个重点企业入手,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配套企业发展,持续引进新的优质企业,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抓住产业链建设不放,精细谋划、精准发力,不断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实现了长期稳定高速发展。
2.学长沙的实体强基之路。长沙作为全国有名的娱乐之都,之前一直名声在外,但城市品质和经济发展水平却长期与其知名度不匹配,在GDP、人口、城区面积、城市基础设施等方面一直居省会城市二流,与一线城市差距较大。直到长沙实现工业崛起,工程机械之都开始与娱乐之都的名号并驾齐驱的时候,城市价值才迎来跨域式提升,并成功跻身于新一线城市之列。长沙的工业发展实践表明,由实体经济形成的产业支撑,才是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根基。近十年来,长沙一直把工业发展摆在首要位置,内在经验越积越厚、外在名声越来越响,已经成为了全国知名的高质量工业城市。
3.学长沙的清零意识。相对于省内其他市州来说,长沙的老工业企业占比并不高,工业传统优势不明显。长沙并没有纠结于原有的优势和基础,而是从零开始,不断引大做强。正因为清零意识,使得长沙在产业布局、工业用地、园区建设等方面有着更为灵活的政策优势,成功地将基础劣势转化为了发展优势。目前长沙拥有一大批优质中小企业,这些企业绝大部分都是近些年成长起来或引进起来的“新”企业,正是这些年轻的企业给长沙的发展带来了活力和生机。
三、内学长沙、外学华为,湘潭应该怎么做
1.以新思想指导发展大局。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于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重要论断,面对全球疫情蔓延和国际贸易保守主义势力抬头,湘潭既要直面挑战,也要看到机遇。比如,湘潭本地企业永霏公司就在疫情期间转型转产,转危为机,实现了突破性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典范,还有像崇德科技等企业,也是今年疫情中逆势上扬,实现了20%以上的增长。国际合作和发展的大势可能会因突发事件而暂停,但绝不会逆转,疫情为我们带来了危机和挑战,同样也为我们提供了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型业态培育的良机。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宅经济”、在线教育、智慧医疗等新产业、新业态将发展迅速,湘潭工业应该坚定信心,抢抓机遇,紧跟国省产业发展方向和布局,抢占国外产品进口受限的市场空白,实现跨越式发展。
2.以问题导向找准发展短板。湘潭曾长期位列省内工业发展的第一方阵,近几年发展有所放缓,自己跟自己比,每年都有一批新的项目上马,每年都有一批企业实现突破;但跟长沙、株洲、岳阳等其他先进市州比,工业项目质量不高、企业规模不大、竞争力不强的问题依然是我们的薄弱项。我们既要立足湘潭看湘潭,看清优势、劣势、条件和障碍,也要跳出湘潭看湘潭,找准湘潭工业在全省、全国的产业定位和角色定位,发挥比较优势,发扬华为专业专注精神,心无旁骛打持久战、攻坚战,久久为功实现发展突破。
3.以系统思维探索发展路径。一是要做到喜新不厌旧,湘潭老工业企业不少,工业招商力度很大,要在扶持服务老企业的基础上,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引进新的投资、新的项目。二是要做到抓大不放小,湘潭以中小企业为主,大企业不多,要在服务重点龙头企业发展的同时,注重为中小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力。三是要做到提质不减速,目前湘潭正处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我们既要注重发展的速度,更要注重发展的质量,对长期目标和短期指标做好平衡和取舍,尽量克服转型升级阵痛期的冲击,避免出现长期的发展停滞。
4.以优势产业实现重点突破。在全省来说,湘潭区域面积不大,人口数量不多,虽然工业门类齐全,但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必须选准产业发展重点,打造一两个像长沙的工程机械和株洲的轨道交通、中小航空发动机一样的核心产业集群,逐步在国内形成明显的竞争优势,在全球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同时,围绕湘潭原有的产业基础,打造3-5个区域性的优势产业,逐步构建“一超多强”的工业格局。
5.以创新技术抢抓发展机遇。当前,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过去一段时期积累的前沿技术正在开始集中产业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技术变革将重组全球经济版图、重构经济发展模式。这对传统产业比重较大的湘潭来说,正是引导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机遇期。数字经济对工业产业的重塑将是革命性的、系统性的,湘潭应该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发展,提高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赋能,并积极争取布局国省数字经济示范性项目,实现工业经济质的飞跃。
6.以人才优势增添发展动力。湘潭是全省仅次于省会长沙的科教强市,湘潭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的综合实力和科研能力,在省内甚至是国内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但长期以来,这些高校优秀学子留在湘潭、建功湘潭的比例并不高。莲城人才计划虽然奖励力度很大,但覆盖面不够广,各类工匠型人才享受政策的难度比较大,而这些优秀的工匠却正是工业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和关键人力资源。我们必须要在重点服务产业领军人才的基础上,构建多层次的人才引进、激励政策体系,让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人才都能在湘潭产业发展大局中找到位置、找到舞台、实现价值,把科教优势切实转发为服务发展的人才优势。(湘潭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招聘启事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投稿通道 | 专家团队 | 工作人员查询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法制晨报网,北京讯闻
客服电话:010-69960698 邮箱:2838403369@qq.com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京ICP备20000290号|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247号
全国公安网络备案:11010802030821 电子邮箱:2838403369@qq.com
信息支持:城市管理法治研究中心 技术支持:讯闻文化传媒.法制晨报网
免责声明:转载本网原创内容请注明出处。本网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 请联系本网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