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长假节后首日,国家文物局官方网站发布了通知,正式启动革命纪念馆专项调查工作,将对纪念和反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纪念馆(含专题博物馆、陈列馆);纪念和反映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独立、争取人民自由的纪念馆(含专题博物馆、陈列馆)开展基础信息和基础数据调查。
就在今年7月,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二批22个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这些都充分显示出国家对于红色文化、红色遗址的重视,是我国推进红色文化建设的重要步骤。作为红色革命热土的山东,在这方面早已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走在了前列!
每年七月拟定为山东省的红色文化主题月
记者从有关单位获悉,就在“十一”、中秋长假即将开始前,也就是在9月29日,山东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初次审议并全文公布了《山东省红色文化保护传承条例(草案)》,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
中国共产党领导山东军民创造形成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这其中既有革命文物,又有革命精神。随着近年来保护传承力度不断加大,我省的革命文物已形成沂蒙、胶东、渤海、鲁西等四个保护利用片区,沂蒙精神等革命精神也在全省大力弘扬。
《条例(草案)》总则明确规定红色文化的保护传承,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时,针对存在的以各种手段歪曲丑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辉煌历史的问题,规定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加强沂蒙精神等红色文化的研究;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应当尊重历史史实,禁止以歪曲、贬损、丑化等方式利用红色文化遗存,禁止歪曲、丑化、亵渎、否定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
《条例(草案)》规定每年七月为本省的红色文化主题月,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集中组织开展红色文化宣传、教育活动,讲好“山东红色故事”。规定国家公职人员新入职时、中小学生在清明节和重要纪念日前后应当到英雄烈士纪念场所开展具有庄严感和教育意义的主题活动。
根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红色文化遗存的保护。红色文化遗存包括重要机构、重要会议、重要事件、重大战役、重要战斗的遗址、遗迹、旧址和代表性实物;重要人物的故居、旧居、活动地、墓地、殉难地和遗物;烈士陵园、纪念堂馆、纪念碑亭、纪念塔祠、纪念塑像、烈士骨灰堂、烈士墓等纪念设施;重要的著作、手稿、文电、报刊、影像等文献资料;其他重要的遗址、实物和纪念设施。
记者注意到,《条例(草案)》中还提出,因地制宜发展红色旅游,完善道路交通、信息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旅游品牌;探索智慧旅游等红色旅游新模式,培育红色旅游景区,打造红色旅游线路,研发红色文化创意产品。
山东革命文物数量多,呈集中连片分布特点
山东革命文物数量多,具有呈集中连片分布的特点。据初步统计,全省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260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4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97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56家;革命类博物馆、纪念馆52家。全省119家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上报可移动革命文物共计94091件/套,其中珍贵文物3162件/套。
据了解,山东省将建设鲁中、滨海、胶东、渤海、鲁南和冀鲁豫边区(山东部分)等重点革命旧址示范片区,实施百年党史文物保护展示工程、革命旧址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工程、革命旧址保护展示示范工程、民族民主革命主题文物保护展示工程、革命文物主题展览精品工程、革命文物宣传传播工程和红色旅游品牌打造工程七项重大工程。
其中,重点围绕王尽美、邓恩铭在山东,八路军进山东,沂蒙精神、胶东红色文化,济南、莱芜战役,台儿庄大战、甲午海战等,谋划实施一批项目。提升革命文物展陈,推出革命文物主题展览精品,重点推出以“沂蒙精神”“红色胶东”等为主题的革命文物展览、联展、巡展。在保护的前提下做好主题展示和红色旅游线路的规划,打造沂蒙、胶东红色旅游专线等红色研学旅游线路;全面提升济南解放阁、八路军抱犊崮根据地、铁道游击队景区等红色旅游景区开放服务水平;开展沂蒙红嫂文化旅游节、蒙阴红色军工文化旅游节、沂蒙山小调音乐节等红色旅游活动。
所有这些政策、举措,都让人感觉到红色文化已经成为从国家到省市最为重视的文化之一,已经成为重点建设的文化规划项目。
山东是具有光荣传统的著名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
山东是具有光荣传统的著名革命老区。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王尽美、邓恩铭等革命先驱就开始在山东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更是华北地区持久抗战的一个重要战略支撑点。解放战争时期,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等一系列胜利,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在那些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中,齐鲁大地作出了巨大牺牲,镌刻下了永久的历史记忆,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资料显示,革命战争时期,沂蒙山区420万人口中,有120万人参战支前,20万人参军入伍,10万英烈牺牲在战场。1945年底大反攻胜利结束之时,山东共产党组织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有3500万人生活在解放区,占党领导的全国解放区人口的三分之一;人民军队33万余人,占全国人民军队总数的四分之一;党员30多万人,约占全国党员总数的四分之一。解放战争期间,山东人民为前线输送了95万多兵员,出动1106万多人次。
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旧址、共产党宣言纪念馆、王尽美故居、铁道游击队纪念园、地雷战纪念馆、孟良崮战役烈士陵园、华东革命烈士陵园、解放阁、焦裕禄纪念馆……据山东省文旅厅数据,目前山东省统计在册的革命遗址达2449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2600余处,可移动革命文物94091件。这些内涵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构成了山东红色旅游宝贵的文化底蕴。
国家一级作家、全军艺术委员会委员王树增少将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红色文化是一种资源,一种得天独厚的资源,比任何物质上的资源都宝贵,是这方土地上孕育并且证明了我们共产党人在革命年代走的为人民利益奋斗道路的正确性。红色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有根基的。在山东这块土地上为什么有那么丰厚的红色文化,是和这块土地上丰厚的传统文化分不开的,是互相联系的。
红色文化必须永远高扬,红色基因必须代代相传。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红色文化的传承。他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对红色文化的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其中就包含对山东的多次重要指示。
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山东临沂视察工作。他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对传承红色基因作出重要指示。
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视察时,来到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刘公岛教学区,听取了威海市依托红色资源打造党性教育基地情况介绍。他语重心长地说,自己一直想来这里看一看,受受教育。要警钟长鸣,铭记历史教训,13亿多中国人要发愤图强,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好更强大。
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研学,传承红色基因
红色文化不仅饱含着无畏的革命精神、不屈的民族意志,也蕴藏着昂扬的革命情怀和厚重的历史文化,成为新时代激励人们奋勇向前的强大精神力量。山东是革命老区、红色热土。进入新时代,山东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深切嘱托,自觉扛起弘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使命担当,积极打造红色文化传承高地。
山东省从多个方面、角度,传承、发展红色文化。其中,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就是一项具体措施。据了解,近年来,山东有效保护和开发红色旅游资源,不断延伸红色文化产业链条,提升红色文化衍生项目质量,拓展红色旅游发展空间,将红色旅游培育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沂蒙精神的重要载体,打造特色红色旅游产品。山东全省建成红色旅游景区近百个,其中A级景区49个(5A级景区3个、4A级景区11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4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8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34个;“革命战争或重大事件发生地”与“革命烈士陵园”所占比例较大,分别为31.99%和22.03%,“中国共产党各级重要机构曾经的所在地旧址”占16.74%,“为纪念与中国共产党有关的事件建立的各类综合性或专题性纪念馆、博物馆、展览馆”占12.71%,“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的具有特定时代背景的标志性的建筑工程”占10.17%。
山东省也制定实施了《山东省红色文化研学旅游实施方案》,深挖沂蒙精神、抗战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内涵,充分整合山东济南、淄博、枣庄、烟台、潍坊、济宁、泰安、威海、莱芜、临沂等地红色旅游文化和资源,构建彰显山东特色的红色文化研学旅游目的地体系。山东全省重点打造23个红色旅游研学主题产品、培育26个红色旅游项目、推出12个红色旅游节事活动,全面推动红色文化研学旅游发展。
从这些举措来看,山东已经开始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深厚的优势,自觉扛起弘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使命担当。
明年7月1日,就是中国共产党创立100周年的伟大纪念日。《山东省红色文化保护传承条例(草案)》《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方案》等有关条例方案的发布,山东红色遗址的保护与建设,红色旅游的大力开展,都显示出山东省在红色文化建设方面做出的努力和实质性推进,显示出山东省这个革命老区,在传承、发扬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方面的坚定决心和已经做出的实际行动!(赵晓林)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招聘启事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投稿通道 | 专家团队 | 工作人员查询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法制晨报网,北京讯闻
客服电话:010-69960698 邮箱:2838403369@qq.com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京ICP备20000290号|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247号
全国公安网络备案:11010802030821 电子邮箱:2838403369@qq.com
信息支持:城市管理法治研究中心 技术支持:讯闻文化传媒.法制晨报网
免责声明:转载本网原创内容请注明出处。本网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 请联系本网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