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晨报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调查研究 > 正文

传承文化,让城市存“物”留“脉”

      日期:2022-08-05 08:14:14
导读: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文明的重要载体,城市空间蕴含着经济社会、自然环境与历史人文等鲜明特质,在文脉传承中起着关键作用。从世界的眼光来看,重视城市文化发展已逐步形成共识。我国对历史文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文明的重要载体,城市空间蕴含着经济社会、自然环境与历史人文等鲜明特质,在文脉传承中起着关键作用。
 

       从世界的眼光来看,重视城市文化发展已逐步形成共识。我国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十分重视,自1982年以来,已公布140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799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对过去的、已建成的历史文化遗存,进行了有效的抢救与保护。
 

       城市空间追求的是合理的布局与功能、美丽且富有内涵的环境与风貌,历史上形成许多经典的案例,成为城市文化遗产。然而,在新城建设或旧城更新中,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一方面,直接套用传统文化符号与形式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不实用的“假大空”式景观或滥建山寨文物古迹的现象;另一方面,一些建设过分强调现代需求与先进技术,反而造成风格同质、千城一面等问题。让城市文化遗产活起来并创新发展是空间基因理论要探索的关键问题。
 

       文化传承,不等于符号复制或形态模仿。空间基因理论认为,如果将城市空间中一些独特的、相对稳定的空间组合模式定义为空间基因,那么它承载着不同地域特有的信息,形成了城市的特色文化标识。城市文明有自己的基因,文化不是简单的形式和特征,更不是局部的符号或标志。面对未来的城市建设,简单粗暴地把建筑等城市文化遗产当文物保护起来束之高阁,或者简单复制传统文化符号和样式,这些并不能真正做好文化传承。
 

       我曾经在北方参观一个大院子,房屋整体很漂亮,却设计了徽派建筑特有的马头墙,给人一种不伦不类的感觉。城市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不仅要看形态,还要看整体样式是否融合当地的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是否真正传承了传统文化的神韵。
 

       文化传承,要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更新。这些年,我参与过许多城市规划项目,愈发认识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进步并不矛盾。城市空间,是一门不断发展的科学,空间的组织和形式可以进化发展,关键是内核与模式不变。比如,中国“天人合一”思想所形成的城市与自然山水、地域气候、不同景物相适应的特质留存到今天,成为北京的四合院、苏州的小桥流水人家等建筑形态,活在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
 

       反观当下许多设计,造成“千城一面”的原因,就是不尊重城市的空间基因,把自己的特色与传统丢了,最后成了一个模子里出来的。
 

       一座城市承载着千百年的历史,是乡愁所在、底蕴呈现。城市设计者也是文化传承者,我们在创造空间,空间也在改变我们。发掘城市空间鲜明的文化特质与精神标识,才能真正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让一座城市既存“物”,也留“脉”。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


       《 人民日报 》( 2022年08月04日 13 版)

cm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招聘启事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投稿通道 | 专家团队 | 工作人员查询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法制晨报网,北京讯闻
客服电话:010-69960698 邮箱:2838403369@qq.com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京ICP备20000290号|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247号
全国公安网络备案:11010802030821  电子邮箱:2838403369@qq.com
信息支持:城市管理法治研究中心 技术支持:讯闻文化传媒.法制晨报网
免责声明:转载本网原创内容请注明出处。本网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 请联系本网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