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晨报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调查研究 > 正文

记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郧西县农技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丁国田

      日期:2022-05-09 05:28:15
导读:农村新报全媒记者 董园园 通讯员 邹景根 付书杰从良种推广、试验示范,到粮油作物面积稳定55万亩、产量12 5万吨,他为家乡粮食作物增产增效献智出力;从弱冠之年奔赴一线,到两鬓斑白扎根沃野,他坚持初心不

农村新报全媒记者 董园园 通讯员 邹景根 付书杰

从良种推广、试验示范,到粮油作物面积稳定55万亩、产量12.5万吨,他为家乡粮食作物增产增效献智出力;从弱冠之年奔赴一线,到两鬓斑白扎根沃野,他坚持初心不改,成为农田忠实的守望者。他,就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郧西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丁国田。

一本推广笔记,记了34年

6号到小河村查看玉米和大豆复合种植查苗补缺,7号到观音镇开展第三次小麦赤霉病防治,8号到关防乡推广“油稻轮作”……翻开笔记本,工作计划密密麻麻、清晰明了。

岁月无声,服务有痕。丁国田34年扎根一线,一个“农”字留在笔端、烙在心田。

1988年,22岁的丁国田从原郧阳地区农校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到生他养他的土地——郧西县马安镇。由于当地自然条件较差,加上良种、科学种植普及率不高,粮食产量问题仍是挡道的“拦路虎”。

“发挥所学,把产量提上去。”丁国田暗下决心要改变现状,他向老站长提议,推广水稻“两段育秧”。丁国田靠着双腿走遍25个村,踏遍无数个田埂、推广新种子,下田地、讲述新技术,但群众似乎并不买账,“才从学校出来的娃,会种什么田?”“老种子怪好的,新种子还要花钱,种了有保障?”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丁国田租用种粮户陈敬贵家3分地,划分为十几个棚,开展育秧试验。浸泡“汕优63号”谷种、拌营养土、整理育秧池、撒子出苗……

一周后,多数秧苗青青、长势良好,但有两棚秧苗却纤瘦发黄。春种日头,夏种时。看着发黄的秧苗,急得陈敬贵直蹬脚,嘴里不停念叨:“让你不试,你偏不信,这要是误了时头那还得了。”

问题出在哪里?他找同行分析原因,边听边问、边学边记,分析出因使用未腐熟的农家肥,导致营养土二次发酵使秧苗“受烧”。有了这次教训后,他便有了记笔记习惯,什么种子、什么配方、什么时节播种、特别要注意什么,他都清晰地记录,这一记就是34年。

藏粮于地,更需藏粮于技。丁国田深知“良种+新技术+新肥料”是提产增效的关键。随后几年,他分组分段继续推广“两段育秧”和玉米地膜覆盖等高产栽培技术,每个环节他都小心谨慎,他的试验田将稻谷和玉米亩产分别提高了150、160余斤,在当地引起了轰动,多数百姓开始接受新品种、新技术,陈敬贵更是把秧田扩大了两倍。

良法还需用好种。丁国田加大良种推广示范力度,白天进村宣传技术,晚上回到家,对照种子说明书,用钢板印模照着刻印制作宣传单,多次刻得手破血流,他仍咬牙坚持。丁国田总是说:“我的任务就是把良种推广到千家万户,把新技术传播到乡间田野,让农民种粮多打粮,有个好收成。”

在技术员岗位磨练8年后,他成为马安镇农业技术推广站负责人。在他带领下,1998年,马安站被评为湖北省最佳农技站。在马安镇,他一干就是18年,当初不被认可的“小娃娃”,成了远近闻名的“田专家”。

一项农业技术,增产2357.2万公斤

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是郧西县四大主要粮食作物,玉米更是占全县耕地面积的45.9%。说起玉米的单产增产,三官洞蒿坪河村的陶宗文记忆犹新。“那时玉米每亩在200公斤上下,看着长势不错,产量就是提不上去,后来,‘丁技术’解决了难题。”

2016年,全县大面积种植玉米,在总体耕地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如何增产增收?丁国田深入农户,走进玉米田调研,发现农户每亩地种植玉米在2000-2500株之间,很难超过3000株,并且都是稀植大穗品种,看着玉米棒子个头大,实质轴子粗、籽粒浅。

新品种、新技术推广迫在眉睫。他着手在玉米生产重点乡镇三官洞林区蒿坪河村开展玉米单行“一穴双株”增密技术示范推广。

这么密,会不会授粉结籽?会不会倒伏?多数农户还是持怀疑态度,更有个别阻拦推广。为了打消群众顾虑,丁国田索性住在村上,租了陶宗文的两亩地办起“田间课堂”。“应用抗倒耐密中穗型品种,每亩地玉米种植密度比传统种植增加1000株以上;玉米在7-9叶时进行化学控制,防倒伏;改‘一炮轰’施肥方式为底肥、苗肥、穗肥分期追施。”他每天在农户的田埂上来来回回,耐心向农户讲解“一穴双株”增密技术要点、操作规程,在示范的每个环节,他亲自把关,现场操作,手把手地给乡亲传授技术。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8月,示范田块玉米长势喜人、硕果累累。他组织种植农户现场观摩,经测产,平均每亩单产536.8公斤,比当地传统方式种植增产126.61公斤。仅此一项技术,使该县玉米增产2357.2万公斤。

从事农业工作的34年里,丁国田先后组织推广“双低”油菜、玉米等新品种30多个,玉米增密宽幅双株等高效栽培技术20余项,争取实施粮油项目20余个,示范推广面积达41.5万亩。

一入“农”门,终身为农

34年里,丁国田走遍全县286个行政村,专心示范促推广,有时在示范田里一待就是好几个小时,日积月累下来,过早地落下了胃病不说,眼结膜也开始萎缩。“每到下午4点后,眼睛就像糊了一层纸,模糊不清,长期靠吃中药缓解。”

多年来,变化的是他眼镜镜片的厚度,从400度增加到850度,不变的是他对新品种示范、试验的热度,哪怕身体想“罢工”,咬咬牙,不给别人说,一样能挺过。

2018年8月,丁国田牵头在离县城40里路远的观音镇黄土梁村开展华试1号、雅玉青贮8号等10种玉米新品种种植试验。顶着烈日,在连续开展几个小时测产测量后,他的双眼充血严重,胃病一同复发。当夜,气候突变,风雨交加,他捂着胸口辗转反侧,心里想着试验田里的玉米能否经受风雨“考验”。第二天一早,他忍着胃疼,约上同事直奔基地,只为获取对比试验的“一手资料”。

丁国田一心扑在工作上,对于家人,他更多的是自责和愧疚。1999年5月31日,丁国田进村推广玉米高效种植技术,刚刚回到单位,接到弟弟来电:母亲病危。他赶忙放下手中的活,急忙奔回家,但留给他的是终生遗憾,身在家乡却未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2015年年初,妻子做肺叶切除手术,他照顾一周后,便奔波于春播春耕的忙碌中。年末,同样是在农技推广一线,而错过了与父亲的最后诀别。父母在家就在,父母的最后时光,自己不能守护在身旁,这是他心中难以愈合的伤。

付出总有回报。2013年丁国田被郧西县委评为“百佳共产党员”;2014年被十堰市委组织部、十堰市农业局列为“十堰市基层人才百人计划农技专业技术人才第一层次人选”;连续6年被县农业农村局评为“全县农业工作先进个人”;2021年被农业农村部评为“2021年度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

“现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在改变,需要农技人持续在一线加强对农民的指导培训,以技术革新推动农业增产增效。”丁国田一直在农技推广路上深耕着、奉献着。

丁国田,正如他名字那样,为国守好一方田。



cm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招聘启事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投稿通道 | 专家团队 | 工作人员查询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法制晨报网,北京讯闻
客服电话:010-69960698 邮箱:2838403369@qq.com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京ICP备20000290号|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247号
全国公安网络备案:11010802030821  电子邮箱:2838403369@qq.com
信息支持:城市管理法治研究中心 技术支持:讯闻文化传媒.法制晨报网
免责声明:转载本网原创内容请注明出处。本网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 请联系本网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