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道南来原本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湖湘文化的“湖”指洞庭湖,湖南在该湖以南。“湘”即湘江,是湖南境内的第一大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多元文化兼容并蓄、和谐相处,是湖南文化环境的一大特色。关于湖南有两句话,第一句是“惟楚有才”,第二句是“无湘不成军”,可见其文武兼备。
何崇恩教授凭借渊博的知识、丰富人生阅历,从民俗性、包容性、历史性三个方面阐述了湖湘文化的特点。他说,湖湘文化彰显伟大民族精神,它的精髓和灵魂,包括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知行统一的求实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楚虽三户能亡秦”、“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这些都是历史留下的对湘人的高度评价,把它汇成一句话,那就是湖南人能成大事。
这就是我们讲的湖湘文化三个精髓:“湘人精神、湘人思想、湘人血性”。湘人精神,是说湖南人继承了楚风汉韵,屈原之忠贞,贾谊之忧患,楚辞之优美,汉文之宏博,情怀文韵流传,三湘四水泽被;湘人思想,其学术形态体现在“湘学”之中,宋时湘人周敦颐破千年之暗,二程继之弘道,胡氏父子创湖湘学派,张栻办岳麓书院,孔孟之道在湘水之滨升华成为新儒学,也就是“理学”;明清巨变中,经王船山改造,理学和经世之学成为湖湘士子在晚清大变局中克敌制胜的思想武器;湘人血性,指的汉族与蛮族土著的融合,形成湘人“霸蛮”性格和铁血品质。精神、思想和血性融合贯通、三位一体成为湖湘文化的优势。进入近代后,中华文明遇到西方列强的威胁,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在救亡图存民族振兴的历史过程中,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湖南人都站在历史前列,为民族救亡与复兴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湘人的崛起,既是时势造英雄,也是湖湘文化的深刻影响。
84岁的何教授娓娓道出他对故乡的浓情厚意,他对湖南的自然和人文历史如数家珍,湘江、岳麓书院、杜甫江阁、湖湘四典……看到手写的一摞厚笔记,何教授几十年如一日的积累,对学问的孜孜以求,求真务实的学者品格,于此可见一斑。更可贵的是,面对浩瀚书海仍存空杯心态,在质疑中思考和发现。让我们感受到作为湖湘儿女真自豪。
说到动情处,何教授从座位上起身,跪姿,似拾起一捧故乡的土,也像长辈谆谆教诲,叮嘱我们无论身处何方,湖湘大地的热土要是心中永远的牵挂。是呀,无所谓年龄大小,只要脚踏在乡土大地上,没有比这更“踏实”的事了!也像歌曲《故乡的云》所唱,“归来吧归来吧,浪迹天涯的游子……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为我抚平创伤。”听众无不为之深深动容。
何教授还现身说法,阐述热爱湖湘文化与长寿之道和家国情怀密不可分的关系。
长寿之道竟是保持“文艺范”
我们常说向往的生活,也许每个人都持有不同的观点。可期望长寿,却是跨越古今,从帝王将相到布衣百姓的追求。
长寿,也是热爱生命,珍惜福缘的体现。
何教授谈起他的长寿之道——身体和脑袋都要动起来,尤其要加强书法绘画等艺术修为。“没有健康等于零”,“人生等于身体加文化修养”等。言语间,也体现了他日常的幽默,“这样才不会年纪大了出门不认识路,以后93岁进九三学社。”
通透的学者,传达给我们的观点是,学习不是苦兮兮,“头悬梁,锥刺股”也并不适用每一个人,但只要持之以恒,学为所用,终会找到一条通往自我修为的康庄大道。也是哲学上常论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文人精神——家国情怀
古有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何教授称之为道德准则最高境界和文人最高修为。
的确,文人不能囿于一间书房和柴米油盐,要有家国情怀。虽不能舞刀弄枪,文人的笔确是能医思想的良药。
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曾写道“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名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还应该先提倡新文艺。”而今和平年代,文人的笔就是奏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讲座上,何教授重点分析了周敦颐《爱莲说》,结合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特点,指出身居官位,要廉洁守法,杜绝贪污受贿。这也契合了党中央重视作风建设的指导思想。还有关于“中国梦”的论述等,无不体现何教授心怀家国的新时代文人精神。
据藏湘知文化记忆馆馆长彭军介绍,藏湘知的讲坛设有《湖湘文化讲堂》、《教科书发展史》2个公益讲堂。今天是《湖湘文化讲堂》讲坛首次讲座,没想到人气居然如此旺,后面来的人都需要临时加座位。
彭军从小热爱读书,收书藏书长达30年,收集各类新文学、教科书、连环画、画册藏品30余万册,创建藏湘知,意在将个人藏品与聚书友藏友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朋友分享,一起读书、藏书、研书、论书。
藏湘知文化记忆馆辟有展览厅和公共阅读区,展览厅将不定期循环、主办不同类型的主题展,以公益的形式对大众开放,让艺术走进寻常百姓家。主题展分为:红色文化展、建党百年展、教科书展、名家画展几个部分。公共阅读区将部分藏品让爱书的人能与古籍有个互动,可以阅读。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招聘启事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投稿通道 | 专家团队 | 工作人员查询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法制晨报网,北京讯闻
客服电话:010-69960698 邮箱:2838403369@qq.com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京ICP备20000290号|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247号
全国公安网络备案:11010802030821 电子邮箱:2838403369@qq.com
信息支持:城市管理法治研究中心 技术支持:讯闻文化传媒.法制晨报网
免责声明:转载本网原创内容请注明出处。本网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 请联系本网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