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晨报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观察 > 正文

企业家于海洋的赤子之心家国情怀

      日期:2024-12-12 12:33:48
导读: 写下这个题目,我不由地放下笔,站在窗前,举目凝思:在当今社会,什么样的管理者称得上是优秀的企业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
       写下这个题目,我不由地放下笔,站在窗前,举目凝思:在当今社会,什么样的管理者称得上是优秀的企业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意志。

       显然,未来民营经济可期,民营经济的发展也在呼唤更多的优秀企业家大展身手。鉴于目前经济低迷徘徊的下滑局面,出于一份责任感,出于对沈阳和辽宁经济振兴的期盼,日前笔者采访了一些民营企业家,就什么是一个优秀的企业家进行了深入交流。许多企业家都认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家除了爱才如命,还必须要有与常人不同的眼光,具有远见卓识和非凡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引领企业未来的发展。并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灵活的思维,处变不惊,临危不乱,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更为重要的是,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性美。这使得我不由想到了企业家于海洋。作为一个老记者,不久前曾撰写了《一个老记者采访于海洋的对话实录》。文章发表后,引起很大反响。

       于海洋原本是体制内的政府官员,但他经营管理的潜能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一经崭露,便令人刮目相看。时任沈阳浑河开发区副主任的于海洋当时还是一个厅级干部,当年沈阳对外招商引资风生水起,香港新世界投资15亿元的房地产项目成功落地,并成立了新世界沈阳房地产项目总部,于海洋被任命为王家庄地区新世界房地产开发项目前线副总指挥,总指挥由当时的市长和常务副市长担任。这个项目是沈阳市招商引资的重点工程,在当时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下,能不能把外商留住,国家和省里有关部门都高度关注。项目进入实施阶段后,于海洋面对的难题像隐藏在水面下一块块横七竖八的石头,一个一个地浮出水面,稍有不慎,就会引起外商的不满,甚至撤资。而且外商并不清楚,随着这个项目的落地,被政府有关部门当成了一块唐僧肉,谁都想割下一块肉来放到嘴里。面对政府权利部门的吃、卡、要和不合理,不合规的要求。于海洋以过人的胆识和眼光,向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要把权力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政府不能把企业看做羔羊,任意薅羊毛的建议。很快得到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同时于海洋主动和外商交朋友,香港新世界沈阳总部的主要负责人刘松灿对于海洋的工作无可挑剔,每周两个人都要见一次面,商讨具体工作,对刘松灿反映的问题,于海洋总是在第一时间逐一找到有关部门解决,从不拖泥带水,刘松灿每次回到香港汇报工程进展的情况都令港商十分满意。后来的事实证明,正是这一转变,才把外商留下来,一些在外商看来卡脖子的问题,也都迎刃而解,外商投资的15个亿全部到位,工程项目得以按期完工,至今仍是国内招商引资的标志性项目,为众人瞩目。

       接下来,于海洋的又一得意之作是把负债累累的沈阳富通房屋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从泥潭中拯救出来,不但完成了由体制内的官员到企业家的成功转身,还展示了一个优秀企业家的胆识和丰富的专业知识,

       这家房地产公司是在党政机关经商办企业浪潮冲刷下出现的带有明显时代特征的畸形产物。到了2004年,由于先天不足加之后天的营养缺失,公司身陷泥潭不能自拔,仅法院生效判决认定的对外负债就高达 2个多亿,100多份起诉状及判决书摆在沈阳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案头,因为办不了房证,影响子女就业、上学,业主三天两头的进京上访。于海洋接下了这个让市领导头疼不已的烫手山芋,很快就见证了于海洋作为一个优秀企业家处乱不惊的非凡想象力和创造力。

       于海洋以租赁经营方式进场,拿到了法人授权资格后,先期注入 1250万元资金,解开了债务链的前端,随后,又用以房抵债的运作方式促使有关部门解封了 8000多平方米土地的查封。这家公司的一盘死棋被于海洋举重若轻地走活了。接着于海洋又先后投资2000多万,解决了一个个遗留的难题,公司当年就由亏损大户变成了和平区的纳税大户。居民们盼望多年的房证终于拿到了手,长期没有解决的供暖和煤气也在当年的春节前全部开通,居民纷纷自发地送来锦旗,并联名推荐于海洋为人大代表。《沈阳日报》、《沈阳晚报》、沈阳电台、电视台对此专门进行了报道,时任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多次在各种会议上给予于海洋以表扬。

       2007年,于海洋再显身手,让频临绝境的辽阳顺锋钢铁有限公司起死回生。

       1993年这个矿由于资源枯竭举步维艰。无奈之下政府引进港资,留下 20%的股份以保证老矿 800多名矿工有安身之地,组建了这个以港资控股的辽阳顺锋钢铁有限公司。

       想不到在以后长达 13年的时间里,这家公司数易其主,香港投资方之间的诉讼不断,经营亏损如天狗食月,不断扩大,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更是成了一纸空文。更让职工失望的是,当时的一位副省长在一次会议上鉴于顺峰公司经营亏损,管理不善,出现乱采乱挖,非法转包的问题,提出欲把矿产资源匹配给本钢,本溪钢铁公司负责人当场打着振兴东北经济的旗号,提出要矿不要人,当时顺峰矿有800多名国有职工。于海洋当场提出了明确反对意见。人留下来如何安置?他们赖以生存的矿山不在了,生活怎么办?最终在于海洋的坚持下和不懈努力下,国土资源部接受了于海洋的诉求,史无前例,也是破天荒地把前一个关于将矿山和矿井匹配给本钢的文件否定了,顺峰矿原封不动,并给予办理了30年的采矿证。工人们得知饭碗保住了,无不欢欣鼓舞,激动的流下了眼泪。

       于海洋敢于为职工着想,敢于扛上,不畏权势,体现了一个企业家的家国情怀。多少年过去了,矿上的职工至今仍念念不忘于海洋,多次联名提出让于海洋回去主持矿山工作。在辽阳灯塔市委、市政府召开的一次有顺峰公司干部职工参加的座谈会上,他们异口同声地要求于海洋回到矿上,重新上任。那种发自内心的期待和企盼是如此的强烈和炽热,令在场的人无不动容。

       我在采访过程中曾经不止一次地想,顺峰矿的干部职工为什么一直念念不忘他们的总经理。是一种什么力量吸引着这些干部职工把于海洋一直放在心上。答案是,顺峰矿的干部职工心里都有杆秤,于海洋接手顺峰后,购置了矿山设备,迅速组织恢复了生产。并且经过的多方各种途径协调,将港商之间的诉讼理顺了,同时以非凡的想象力,开办了《顺峰报》。每期免费发放给有关部门,通过这张报纸让各级政府及时了解企业的需求、困难、痛点以及职工的心声,实现了下情上达的初衷。结果各级政府部门主动延伸服务,点对点对接,使得顺峰公司度过了一道道难关,从2009年开始,顺峰公司就开始盈利,成为辽阳的纳税大户。下岗职工重新回到矿里上班,生活重新有了保障。但更让他们无法忘记的是于海洋那颗时刻为职工着想的心。

       由于历史的原因,矿里的职工一直住的当年用仓库和旧办公室改造的一排排的低矮的平房里,有的一户二、三十平方米面积,竟挤着一家三代人,而且一住就是 30年。夏天蚊蝇肆虐,污水横流,垃圾遍地,遇到雨天泥泞不堪,出门就是两脚泥。冬天寒风刺骨,屋外屋内的温度几乎不相上下,睡觉要盖着几床棉被,下大雪,屋门都推不开。职工们年年盼,月月想,天天念什么时候能住上楼房,改善一下居住环境。当听说矿里要集资建房的消息后,他们欣喜若狂。按照规定,每户的集资款6000元。职工毫不犹豫地把口挪肚攒,省吃俭用的钱拿出来参与集资建房,巴不得早一天住进新居。没想到这笔钱在企业经营资金不足的情况下,被挪用做了流动资金。既然是合资企业,按照相关法律规定,职工80多万元的集资款用于生产后,就应该视为入股资金,职工依法拥有自己的股权。可这笔钱后来既没有返还,也没有建房,职工又没有享受入股的红利,虽然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却一直没有下文。于海洋接手顺峰公司后,提出为职工们建顺峰家园。彻底解决职工集资建房久拖未决,职工无房住,集资款还不上的老大难遗留问题,给职工一个交代。

       令职工想不到的是,由于于海洋意外蒙冤后,不但顺峰家园成了泡影,原港商投资不到位,矿山被非法转包,乱采乱挖,加之所谓的港商仅仅是几个中方人员代理,完全置职工利益于不顾,职工们刚过上几天好日子,便二次下岗,重新丢掉了饭碗。十几年来,尽管职工们四处上访,却诉求无望,始终没有结果。

       由此不难看出,一个企业管理者,不仅仅是制定一些条条框框,颁布一些规章制度,职工守则。企业家要有良知,要从职工最关心,最需要的点滴入手,让职工切实感受到人性关怀。

       有人说于海洋有着超凡的经营管理能力,事实证明,于海洋之所以是一名优秀的企业家,是他从体制内出来后,创办公司伊始,接手的富通和顺峰两家企业都是招商引资落地后,遗留问题成堆的“僵尸企业”。于海洋成功地将两个外商留下来,做工作化解了外商之间的矛盾,项目得以实施,遗留难题得以解决,最终居民业主和职工叫好,政府叫好,而且跟外商成为好朋友,是他懂得对外,要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给外商办实事,以诚相待,以心换心,不忽悠,把外商的难处当成自己的难处,不推诿,不扯皮,每一件事都有着落,使得外商心甘情愿地把钱投进来。对内,于海洋懂得将人文关怀转化为现实力量。深知没有行动再深切的关怀也只能停留在口头或心间,无法触及真实的改变。当行动与关怀相互融合,它们便会形成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

       一位副省级的领导这样评价于海洋,没有慈善家的美誉,却处处亲近弱势群体。所以职工们才信任他,拥戴他,亲近他,想念他,殷切地盼望他回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无疑将带来民营经济进一步繁荣发展,时不待我,我们殷切地期待在这样一个民营经济全面振兴的关口,有更多的于海洋这样拥有家国情怀,怀有一颗赤子之心,真正为职工谋利益,处处为职工着想,敢于担当,敢于碰硬,敢于为职工的利益去奔走呼号的企业家弄潮兴浪,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上留下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

       2024年12月8日星期日

       主人公简介:于海洋,原沈阳市政府部门领导干部(副厅级)研究生文化。曾任浑河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天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

       曾任辽宁嘉星诺房地产公司董事长,辽阳顺峰钢铁公司原董事长,多次有亲自救活濒临破产倒闭的房地产企业,自发借款背债挽救破产停业的顺峰铁矿于水火之中,耗尽心血拯救成功,是名副其实爱国爱民的优秀民营企业家。

       作者简介:牛茂杰,本名牛懋杰。1955年生人,原沈阳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主任记者。撰写、采写的长篇记者调查、大型录音报道、录音短消息等荣获国家级、省级奖项30余次,发表报告文学、散文、新闻稿件30余万字,散见于《辽宁日报》《中国环境报》《沈阳日报》《沈阳晚报》《法治与文明》《今晚报》《辽宁青年》等。曾先后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抗击非典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被市委宣传部评委沈阳市十佳记者。

        2021年创作出版长篇小说《野狼窝》。在喜马拉雅线上播出四个月,播放量510万。(文/牛茂杰)


cm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招聘启事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投稿通道 | 专家团队 | 工作人员查询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法制晨报网,北京讯闻
客服电话:010-69960698 邮箱:2838403369@qq.com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京ICP备20000290号|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247号
全国公安网络备案:11010802030821  电子邮箱:2838403369@qq.com
信息支持:城市管理法治研究中心 技术支持:讯闻文化传媒.法制晨报网
免责声明:转载本网原创内容请注明出处。本网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 请联系本网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回到顶部